邓明昱: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
中国当代性学发展概论
(1949-2006)
一、萌芽阶段(1949-1979)。
在50年代,我们的性教育空间并未完全封闭。公开出版了一些性知识书籍,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与此同时,地下流传着解放前的一些裸体画册。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座谈节育问题时曾说,卫生部可以卫生常识名义专门编写一些技术性的小册子。
1955年出版的由北京王文彬、赵志一和谭铭勋医生编写的《性的知识》,是建国后第一本有关性知识的书籍。最早的一版内容较为丰富。比如,有男女生殖器官性交状态时的剖面图,还介绍避孕套的用法。随着政治运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把性和罪错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性知识的获取日渐困难。1957年改版的《性的知识》里,删掉了一些内容和很多图片。与此同时,生活作风问题的性质被空前严重化,可以用来打击一切男女。尽管《性的知识》在中学生中广泛流传,但还是偷偷摸摸的看。一旦被发现,要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严厉批评。
1963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皮肤性病专家王光超教授等十来位专家开了一个座谈会。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男女青少年,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周总理还说,要在女孩子来月经之前,男孩子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
从1963年起,叶恭绍教授等在一些报刊上介绍了一些性发育、性卫生的知识,反响十分强烈。在文章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收到全国各地青少年的一千多封信。开始,叶教授每天一封封回信。后来因为信太多,只好整理成文公开发表。当时,在全国带动了性咨询的研究。即后,在中学讲授性卫生知识,也逐渐开始。
1966年“文革”开始,刚刚萌芽的性咨询和性教育被打入冷宫了。
1973年,周总理又向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询问实施性卫生教育的情况。并且要求中学教材上不仅要有这一章的内容,而且在讲课时应有大幅彩色男女生殖器的挂图,便于形象说明。尽管当时中学二年级的《生理卫生》课本有“生殖器官”这一章,还加了插图,但在大多数中学,仍未讲授。
十年浩劫,年轻人谈论爱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思想”,公开约会被视为可耻,他们只能以“谈工作”为借口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必须是致以革命敬礼。
80年代以前,中国的性学研究和应用几乎处于空白,性教育也几乎等于零。尽管少数医学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也默默地把性学知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人们解除性苦恼,但只是一种“半地下”工作。严格地说,中国当代性学的兴起,是80年代才起步的。
二、起步阶段(1980-1985)
从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性学的起步是以性教育为突破口的,然后逐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性咨询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行学科和侧重面不同的性学研究。
80年代初期的性教育,以报刊的科普宣传为主要形式。一批从事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专业人员,针对人们生活中反映出的各种性问题,撰写了一些文章。一些性教育的书籍也开始问世。
1980年第一期《科学画报》刊登了北京郎景和医生写的《新婚性卫生》一文,人们在小范围内欢呼:性禁区被打破了。
1980年,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江西胡廷溢编著的《性知识漫谈》,该书于1985年和1988年再版,发行总数达280万册。同年王文彬等编著的《性的知识》也再版,到1981年3月发行总数达560万册。
1981年,中国开始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它的实际后果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性。从此,避孕和流产合法化。
这个时期,有一本重要的性学专著出版。这就是1983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教授等编译出版《性医学》一书。这本书是根据美国医学院校的教科书《性医学教程》编译的,书中删除了“同性恋”全章,同时删去的还有变性欲、异装癖等3章。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性医学和性治疗在中国的开始。
另一篇重要的文章发表,是《父母必读》杂志于1983年第4期发表的著名而少卫生专家叶恭绍写的“周总理关心性教育”。文章回顾了周总理从1963年到1975年对青春期性教育的多次指示。并提出,在女孩月经初潮前、男孩首次遗精前,应该让他们了解性卫生知识。这对孩子们的生理保健和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这篇文章,为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吹响了号角。
1983年,中国大陆完成了首例变性术(男变女)。该病例由北京医学院阮芳赋安排、北京安定医院杨华渝医生作精神病学鉴定、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王大玫和夏兆骥医生手术完成,张克莎成为中国首例变性人。不久,上海长征医院也开展了变性手术。
1984年,在全国婚姻家庭座谈会上,费孝通等著名社会学家就性问题进行了社会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性教育的必要性。
同年,中国军队系统举办的全军首届医学心理学师资班在福州开班,由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王效道(时任全国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主持教学。王效道与杨华渝商定,编出《性心理卫生》教材,由杨华渝主讲。该课程原定只讲两个单元,但学员反映热烈,要求多讲。于是晚上加班讲课并讨论。之后,全国各地的医学心理学讲习班,都把性心理卫生纳入讲题,为开展性教育培训了许多师资。
1985年,北京医学院阮芳斌主编的中篇科普书《性知识手册》出版,是当时最全面地性教育书籍。同时,从西方引进的“性学”书籍和文章开始在中国公开出版。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性学三论》等著作被译介到国内,掀起一阵弗洛伊德热。
在这一年,全国各地的性学和性教育的讲习班及专题讲座纷纷涌出,下面几例是至今仍在从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专家教授:
北京:研究生毕业才不到一年的青年教师潘绥铭,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性社会学”课。一时间,几乎成为人大爆炸新闻。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但也有人劝他停课,也有人审查他的身份。但这并不妨碍他从此走向性社会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上海:上海计划生育协会和上海社会学会在上海中医学院举办了性教育讲习班,蒋蕴芬、刘达临、姚佩宽、樊民胜等担任讲员。尽管这只是学会的一些社会活动,但听众反映强烈,讲习班办了好几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主讲人之一刘达临(时任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杂志编辑)也从此走向性社会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西安:青年医生王友平,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了性心理现状的调查,并由陕西医学会出面,举办了“性心理卫生”的讲座。社会反响很好。王友平也从此走向性心理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重庆:在当年召开的四川省心理学会年会和重庆市心理学会年会上,刚从医科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青年医生邓明昱,主讲了“性心理卫生与性教育”。出席会议的教师、医生、科研人员反应热烈,要求多讲。于是,晚上加班讲课,并展开讨论深夜。深夜12点以后,还有一些会议代表要求个别咨询。然后,邓明昱在近10所大学面向大学生讲授了“大学生性心理卫生”。尽管有的学校领导也提出非议,但学生和多数老师反应良好。他的论文“试论我国性心理学的普及与研究”在全国第四届医学心理学学术会议上交流(1985年11月,广东肇庆)。邓明昱也从此走向性心理学的研究和性教育的道路。
三、开创阶段(1986-1993)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是自发的,并注重于个人专业的特点。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86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已近100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已超过500篇,在科普报刊上发表的性教育文章近800篇。在这种形势下,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需要相应的专业学术团体进行组织和协调。
1986年6月,在上海计划生育协会下成立了上海性教育研究会(二级学会),洪嘉禾任会长,蒋蕴芬、刘达临等任副会长。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性学团体。
1986年10月在江苏太仓,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召开全国首次性知识教育研讨会,会议由吴阶平教授主持。会议确定了中国性教育的目标、内容、对象、重点等一系列问题。
1986年底,中国性学史上的最重大事件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性学学术团体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成立,这就是中国性学会的前身。
1986年11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全国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交流了邓明昱、王友平、王向群、邸晓兰、罗正理等10余位青年学者关于青少年性教育的论文。与会代表倡议,筹备成立“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并推选邓明昱和王友平牵头组织。当时邓王二人都是不满30岁的青年医生,自知难以胜任全国学术团体的牵头工作。邓明昱此时正在北京医科大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师资进修班进修。他将这一信息带回北医,分别与诸位老师商议。时任北医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的王效道教授欣然承担了这一重任。12月,“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筹备组成立,王效道任组长、邓明昱任总干事、王友平任副总干事。筹备组成员还有:潘绥铭、王向群、周梅、杨华渝、钱万江、徐斌、杜文东等。筹备组决定于1987年10月在重庆召开首届全国性心理健康学术会议。随后,向全国征集论文,共收到论文120多篇。
1987年10月,“首届全国性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暨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在重庆空军招待所召开。然而,有关行政部门对会议下了禁止令。会议当天晚上,空军保卫部门对会议代表进行了审查。事后,会议秘书长邓明昱向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省市有关部门写了详细报告,并提出申诉。
1988年10月,“第二届全国性心理健康学术会议暨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召开。吴阶平教授接见了部分代表。由于会议代表和参会论文已远远超出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覆盖性学的各个领域,会议决定将“中国性心理健康研究会”(筹备组)更名为“中国性学会”(筹委会);选举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王效道教授任主任、南方性学研究所所长胡廷溢教授任副主任、重庆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邓明昱任秘书长、南方性学研究所副所长卢盛波任副秘书长。并推选了若干筹委和联络员。
1989年8月,“第三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在江西九江召开,同时举办了性咨询与性治疗研讨班。会议期间建立了一些性学研究的全国协作组。
1990年6月,“第四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在广西桂林召开。除台湾、青海、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367名代表参加,其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代表112名。会议入选论文348篇。按中国科协的要求,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性学会发起人会议,讨论了学会章程草案,改选了筹委会。新当选的常务委员会委员为(按姓氏笔划):马晓年、王效道、邓明昱、卢盛波、史成礼、水厚地、朱坚、朱琪、刘达临、华杏娥、谷祖善、何梓铭、宋书功、杨华渝、陆仁康、金之刚、金德初、徐斌、胡廷溢、曹坚、韩向阳、崔以泰、高彩芹、潘绥铭、薛兆英等。王效道任筹委会主任、胡廷溢任副主任、邓明昱任秘书长、卢盛波任副秘书长。
1991年6月,“第五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代表近400人。筹委会组建了“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专业委员会。1991年底,北京医科大学同意作为中国性学会(筹)的挂靠单位,并上报卫生部转民政部。
1992年10月,“第六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代表400余人。著名儿少卫生专家叶恭绍教授出席会议,向代表介绍当年周恩来总理关心青少年性教育的情况。
1993年7月,“第七届全国性学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代表400余人。有46位国外性学界人士出席会议。
在80年代后期,有两篇重要的性学论文发表:
一篇是著名社会学家,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教授写的“重刊潘光旦译注霭理士《性心理学》书后”(《新华文摘》1986年第12期)。文章指出:“人类的两性生活不仅是完成生物上的生殖作用,而且通过两性之间的感情,可以丰富和美化人类生活的内容,使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升华为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时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动力。要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对性进行科学的研究。只有在对性有了科学的认识,并且能在群众中普及了这种科学认识,两性生活才有条件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另一篇是著名医学家,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吴阶平教授写的“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刻不容缓”(《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第3期)。文章指出:“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缺少必需的性教育产生的严重后果,还未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注意。因此,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和他们将来生活的美满幸福,青春期性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在当时,这两篇文章和叶恭绍教授在1983年发表的“周总理关心性教育”,成为开展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的“尚方宝剑”。!
在这个阶段,性学研究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政府行为开始介入。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并计划在全国5000所中学开展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
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普通高等院校要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同年,受国家教委委托,文汇报在上海创办了《文汇青春期教育刊授学院》,并组织编写了《青春期教育》教材(共6册)。
1994年,由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在北京举办了“94’全国性健康教育展览”,社会反响很大。
其二、一些性学研究机构和地方性学会相继成立。
1988年6月,南方性学研究所在江西宜春成立,胡廷溢任所长。该所成为中国性学会(筹)的挂靠单位,承担了1988-1992年全国性学会议的组织工作。
1988年12月,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成立,刘达临任主任。并提出在全国开展《万例“性文明”调查》课题,聘请全国60余位性学专业人员为特邀研究员。此后,全国各地有500多人参与这项工程巨大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资料,刘达临等完成了《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
1990年11月,黑龙江省性学研究所在哈尔滨成立,高彩芹任所长。该所开展性疾患研究,探索性心理,宣传性知识,研究性学理论与实际问题,协同开展社会道德规范性教育。1991年8月该所组织召开了大型的全国性学学术交流。
1992年,东方民族性学研究所在四川西昌成立,阿海(彝族)任所长。1993年,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国际性学学术会议”,有11个国家的代表参加。
继上海性教育研究会成立后,黑龙江、广东、安徽、甘肃、北京、天津、江苏、山西、湖北、重庆、陕西等地的性学会相继成立。
其三、从普及教育到性学分科研究。
随着性教育科普文章的大量问世,不少读者纷纷写信给作者,请求解决一些实际的性问题。因此,性的门诊咨询、学校保健咨询和通讯咨询逐渐发展起来。在咨询实践中,分别形成了以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为主的三大科研领域。
性医学领域的基本力量是从事泌尿科、妇产科、计划生育科、皮肤性病科的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以医学为主体,并借鉴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内容。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不育症、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性畸形等。在性教育工作中以讲授性知识为主。
性心理学的基本力量是医学心理学教师、临床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以心理学为主体,并结合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方法。工作的主要对象有:性心理困扰、性适应不良、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性变态、其他性疾患而有心理障碍者。在性教育工作中以讲授性心理卫生为主。
性社会学的基本力量是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以社会学为主体,并参照了心理学和医学的一些内容。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群体性的咨询教育工作,促进个体的性角色社会化;促进性文明,防止性错罪等。在性教育工作中以讲授社会人格教育和性道德为主。
随着性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三大领域也不断融合。在性教育的实践中,大家也不断认识到,人类性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涉及到人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认知、情感、外在行为三个纬度上的反应。性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性知识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乃至人性教育。性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病治病、维护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
其四、性学杂志的诞生。
在80年代,性学研究的论文都是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性教育的文章也是在健康和家庭生活的科普杂志上发表。
1988年,深圳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性学杂志--《性教育》,作为内部刊物发行。由深圳教育学院赵令德、上海大学文学院刘达临和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吴敏伦教授等主持。但只出了三期,就停刊了。2000年,赵令德邀请邓明昱赴深圳担任《性教育》杂志的常务副总编辑,具体负责杂志复刊的编辑工作。邓赴深圳工作半年,复刊未果。
1990年,广东计划生育性教育学会创办了性教育科普杂志《人之初》。由孙沐寒、朱嘉铭、修成娟等负责。10多年来,该杂志在普及性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2年,中国性学会(筹)和北京医科大学创办了内部学术期刊《中国性学》,王效道任主编,薛兆英、叶干运、刘达临、胡廷溢、崔以泰、曹坚任副主编,邓明昱、卢盛波、潘绥铭、马晓年、李银河、朱琪、史成礼等都是编委。该杂志长期坚持办下去,成为中国性学会现在的学术期刊--《中国性科学》。10多年来,该杂志刊登了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大量论文,在开展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五、性学各领域的学术著作出版。
在80年代后期,性学各领域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可以堪称中国第一的有:《性社会学》(刘达临,1987年)、《性心理学探索》(邓明昱、王效道,1987年)、《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史》(潘绥铭,1988年)、《性科学》(徐纪敏主编,1988年)、《性科学咨询》(史成礼,1989年)等。自90年代以来,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进入了一个出版高潮。
其六、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1989年,由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会长,香港大学吴敏伦教授牵头筹备亚洲性学联会,刘达临、邓明昱、王友平、樊民胜等大陆学者积极参与筹备工作。1990年在香港召开“首届亚洲性学学术会议暨亚洲性学联会成立大会”。大陆有10余名学者出席,刘达临当选为亚洲性学联会副会长。之后,历届亚洲性学会议,都有大陆代表出席。
1992年,“第二届亚洲性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刘达临为大会主持人之一。
1989年,吴敏伦向世界性学会推荐了刘达临、邓明昱等,并介绍了中国性学会(筹)的活动。由于学会尚未正式批准,不宜对外活动。经常务理事会通过,邓明昱秘书长以个人名义与世界性学会联系。1991年6月,第10届世界性学大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20多篇中国大陆学者的性学论文在大会交流,其研究范围包括性医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性法学的多个领域。韩启光、龙志刚等出席会议。邓明昱发表的论文“中国性学的发展与展望”,全面介绍了当代中国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状况。这是中国大陆学者第一次出席世界性学大会。通过这次大会,使国际性学界对中国的性学研究和性教育的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历届世界性学大会,也都有大陆代表出席。
四、发展阶段(1994-2005)
1994年12月,中国性学会正式成立,挂靠北京医科大学。著名皮肤性病学家王光超教授任理事长、王效道任秘书长。中国性学会(筹)的“八年抗战”终于圆满地划上了句号。作为中国性学界最具权威的学术团体,中国性学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性学事业开始了新的时代。从此以后,中国的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在学会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健康而稳步地发展。
从1994到1999年,中国性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召开全国学术会议14次,举办性健康教育等培训班5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5次。1996年7月,第四届亚洲性学大会在台北召开。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学系晏涵文教授任大会主席。王效道教授率大陆学者出席大会。1999年8月,第十四届世界性学大会在香港召开,香港大学医学院吴敏伦教授任主席。中国性学会名誉理事长吴阶平教授到会作专题报告。中国性学会还在北京举办了“第十四届世界性学大会北京卫星会议”。
1999年11月,中国性学会经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原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徐天民教授任理事长,北京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胡佩诚教授任秘书长。在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召开全国学术会议18次,举办性健康教育等培训班12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0次。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中国性学会成立10周年庆典的主题活动。十年来,中国性学会团结广大性学工作者,以发展性科学、普及性教育、倡导性文明、促进性健康为己任,中国性科学建设以及社会性观念的转变,作出了可喜的成绩。论坛邀请了美国性学家、世界性学会前主席考力曼,德国性学家、欧洲性学会前主席黑伯勒来华讲演。
2004年11月,中国性学会经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徐天民连任理事长,胡佩诚人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至此,学会已有10个专业委员会,分别是性医学、性教育、性人文科学、性心理、性传播疾病防治、性中医、性法学、性传媒、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性保健品等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开展了相关的学术活动。
2005年10月,中国首届性医学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这次论坛是中国性医学界首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国际学术会议。论坛邀请中外性科学著名专家,于会议期间在两江丽景酒店、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举办了4场面向公众的报告会。美国临床性科学家学会主席WilliamA.Granzig博士,澳大利亚性学会大会主席MaggaretRedelma博士,国际著名性学家Dr.ShereHite教授(德国)、Judykariansky教授(美国)、香港著名性学家吴敏伦教授、台湾著名性教育家晏涵文教授、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教授、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戴志澄教授,以及越南、沙特阿拉伯、香港、台湾等国内外专家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北京办事处官员参加了论坛。全国从事性医学的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师300余人围绕性医学研究新进展和性医学研究的临床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从性医学各个层面展望性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研讨和交流性健康教育、性病和艾滋病防治、性医药产业等相关内容。
此外,北京、上海、重庆、天津、重庆、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海南、贵州、四川、陕西、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广东、云南、新疆均建立了省级性学会。中国的性学事业在组织形式上已基本形成了全国网络。
在这个阶段,部分有代表性的性学机构、性学人物和相应工作如下:
1、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与性社会学家潘绥铭
1995年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由潘绥铭任所长。该所是国内重要的性学研究机构之一,多年来从事性学方面的研究和培训,并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性学资料中心,搜集并提供丰富的教学研究资料。潘绥铭和该所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986年在北京取样调查研究603位工人、干部和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
1990年,“滚雪球“式抽样调查全国27个城市1000多位已婚者的性生活状况与性高潮频率;
1993年,取样调查北京等4个大城市里参与社会交往的男同性恋者的性行为;
19941995年,在8个县级城市对“地下性产业”进行定性调查研究;
1995年11月,抽样调查全北京市大学生的性行为,与1991年调查作历史比较研究;
1999-2000年,该所进行了“中国第一次随机抽样、规范操作的全面的性调查”。该调查显示:其一:中国男人的“性生命”平均43.9岁“退居二线”,47.7岁“下岗”,女人“性生命”更短。其二:中国夫妻当中只有27.1%的人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非常满意,62.1%的人比较满意,10.8%的人不太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其三:67%的人(男人69.1%,女人64.9%)仍认为性生活应该男人主动,女人顺从;近80%的女性不知道性高潮是怎么回事;53.5%的男女不知道阴蒂在哪里,甚至高达62.8%的女性对此一无所知。30%的大学生连正常的异性交往都没有。16%的已婚者有婚外性行为。这个调查结果,为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潘绥铭撰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国性现状》、《性的沟通》、《性社会学总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于性行为》、《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等。
2、中华性文化博物馆与性社会学家刘达临
1994年9月,刘达临在上海市青浦县徐泾镇买了一幢农家小楼,作为私家“性文化博物馆”,只对学者、记者和朋友们开放。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的雏形。有关部门和合作者纷纷找上门来希望把馆址迁到市区,给上海增添一个新的文博“景点”。1999年9月,中国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在中华第一街上海南京路附近的新址开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长的费孝通题辞“五千年来第一展”。开馆后,观众好评如潮。后由于诸多原因,2001年4月26日不得不闭馆,迁到武定路,由刘达临自主经营。该馆藏有性文化文物一千多件,按“人类的性进化”、“古代性崇拜”、“婚姻制度的演变”、“对女子的性压迫”、“日常生活中的性”、“古代性教育”、“性文学艺术”、“性和宗教”、“性保健”、“异常性行为”等十个部分布展。这也是开展性教育的良好基地。
刘达临撰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古代性文化》、《中国同性恋研究》、《世界当代性文化》、《世界古代性文化》等。
3、性医学家马晓年
马晓年,为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生。自1984年起至1996年在国家计生委科研所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把更多精力转向性医学及性教育。1988年10月,国家计生委科研所举办全国首届性医学培训班,他担任主讲教师。他已撰著和主编的著作有:《现代性医学》、《男性学咨询》、《青春期性保健》、《性生理》、《婚姻与性》、《中国女性性调查报告》等。他编制了多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像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栏目长期特邀嘉宾。通过对17000多名病人的临床诊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自1998年起把性教育搬上互联网,开辟了个人主页并开设网上性咨询工作。根据多年来从事性医学和性教育工作的体会,近年来提出了“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有性健康”的奋斗目标,这一符合国情的性学理论见解已纳入国家计生委公务员培训教材。
4、性社会学家李银河
李银河,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1988年毕业于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妇女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性别研究、性社会学。主要出版了:《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1995)、《中国女性的性与爱》(1996)、《同性恋亚文化》(1998)、《性的问题》(1999)、《享受人生》(2000)等。她于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港五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5、《当代性学研究》编委会、国际中华性学研究会与性心理学家邓明昱
1994年中国性学会成立前夕,中国性学会(筹)秘书长、时任海南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的邓明昱辞去性学会的一切职务,致力于性学的研究工作、性健康教育、国际学术交流和编撰学术专著。《当代性学研究》编委会是他主持的一个学术网络,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一些性学专家组成。他们开展了“青春期性生理及性心理卫生调查研究”、“成年人的性适应与性健康研究”、“少数民族性习俗的心理社会因素”、“残疾人的性康复”、“性心理咨询与性治疗技巧”等课题研究,编制了“中学生性健康教育大纲”、“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大纲”、“新婚性教育大纲”,针对不同的群体广泛开展性教育。从1992年到1999年,《当代性学研究》编委会和海南心理咨询研究所组织举办性学学术会议8次,举办性教育培训班12次。向第12至15届世界性学大会和第3至5届亚洲性学会议推荐大陆学者论文共126篇。邓明昱撰著和主编的著作有:《儿童少年性知识启蒙》、《性功能自我调节》、《性心理咨询》、《新婚性教育》、《临床性心理学》、《性心理行为治疗》、《实用性医学》等。其中《实用性医学》于1990年开始构思,然后召集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性学专家分章撰著,1991年完成第一稿。后召开了四次编撰工作会议,于1992、1994、1997年进行了三次大修改,定稿为108万字。1998年在纽约出版。
1997年10月,邓明昱在美国洛杉矶出席“国际名医学术交流会”,获“国际名医奖”。然后在纽约出席了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筹备工作会议。1998年1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在纽约成立,他当选为常务理事。1998年5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的二级学会国际中华性学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是在《当代性学研究》编委会的基础上组建的。邓明昱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敏伦、晏涵文任副会长。2000年,邓明昱移居美国,任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研究员、专职秘书长。2001年,学会创办《国际中华性学杂志》,邓明昱任总编辑,吴敏伦、晏涵文、徐天民任副总编辑,王友平任编辑部主任。
1998年,邓明昱被世界性学会接纳为资深个人会员。迄今为止,全世界享有此殊荣的性学专家仅88人。
2005年7月,第17届世界性学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胡佩诚教授出席会议。世界著名性学家、世界性学会亚洲部主任、亚洲性学联会首届会长、香港大学吴敏伦教授,旅美华人著名性学家、世界性学会资深个人会员、国际华人性学研究会会长、美国东西方健康科学院邓明昱教授也出席会议。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华人性学家共聚一堂,登上世界最高性学论坛,实属中国性学发展史上的佳话。世界性学大会主席皮埃尔(PierreAssalian)教授和三位中国专家商议,准备在世界性学会的网站上建立中文网站,实属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新兴阶段(2006---)
在中国性学会成立的时候,考虑到“性学”这一专业的特殊性,邀请了一些卸任和在任的党政领导担任学会负责人。之后,各地性学会在组建时也纷纷效仿。这在性学会的立足阶段,有非常积极的巩固作用。但10多年过去了,这种状态并未改变,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不少性学会的负责人,本身并不是性学专业人员。很明显,这对中国性学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国性学会正式成立12年了,但中国的性教育工作仍然参差不齐、形如散沙,这应该引起性学界人士的反思。
近年来,一批青年性学者崭露头角,他们主持的一些学术团体或学术沙龙,在性学研究和性教育工作中开拓了一些新的局面。尤其是2006年1月在北京发起的中国青年性学论坛,更显示了中国青年一代性学者的强大活力。中国性学的新兴时代已经来临。
1、中国青年性学论坛
这个论坛,由中国性学会官方网站总编辑李扁硕士和性社会学者方刚博士共同发起。于2006年1月15日举行第一次论坛。资助方是北京尚德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是张银俊女士。北京尚德对中国性文明建设、性教育的进展一直很关注。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项目。比如,北京尚德与中国性学会合作,承办中国性学会官方网站;北京尚德又与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合作,承办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用电影课进行学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成立了总课题组。
在第一期中国青年性学论坛上,李扁有一个提法,“先有一个圈子,后有一个时代”。中国处在一个大面积、大范围调整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的时代。性伦理是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也就是调整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和经济伦理。社会转型也就是“伦”的转型。“伦”是规范,主要是习俗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转型过程,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过程。转型过程,必然出现乱“伦”的状况。旧有的“伦”已经乱了,新的“伦”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这是一个“乱伦”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排山倒海的来了。但是中国社会的准备并不充分。尤其是在性这个方面。因此,要建立一个圈子,一个中国青年性学者的圈子。让我们来共同面对这个时代。
中国青年性学论坛现在已举行了9期。其主题为:第一期,中国青年性学者的使命;第二期,性文明“器”与“道”的对话;第三期,高校BBS网络中的性少数人群;第四期,男人气质与男人的性;第五期,中国是否需要一部性教育促进法;第六期,中国性文明建设的路径问题;第七期:青少年性教育;第八期,中美性教育与性文化的比较;第九期,中国性经济与性文化漫谈。
2、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这是中国性学会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成立仅3年。中国性学会已有一个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又成立一个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似乎有点分庭抗衡之势?但主要由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中青年学者组成的这个团体,在性教育中已显示出强大的活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调查研究、培训、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学校、社区和家庭对青少年的性健康与生殖健康教育、预防性病/艾滋病和抵制毒品的教育。他们认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人生教育,是婚姻家庭教育,是生活技能教育,是全面提升青少年素质的教育。在这项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要齐心合力,共同承担责任。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选择“青苹果”作为它的标志,因为“青苹果”象征着生命与活力,象征着清纯与美丽,象征着光明的未来;当然,“青苹果”也象征着成长中的脆弱与稚嫩,因此需要培育与呵护,关爱与责任。由张玫玫任主编的《青苹果健康指南》杂志,力求反映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促进专家、教育工作者、家长、孩子的多方交流沟通。“青苹果”网站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开设了幼儿期、小学生、中学生专栏。
3、男性解放学术沙龙
这是由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于2005年3月创办的。沙龙的召集人方刚介绍说:当今世界,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角度,女性主义均已得到蓬勃发展。这时,两性平等的实现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课题,这便是男性解放。在颠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人的奴役过程中,在反抗男权文化对个体的伤害的实践中,女性主义与男性解放主义可谓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男人解放,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两性的平等也无法彻底实现,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模式化、刻板化对人的伤害,也无法完全颠覆。在国际上,社会性别主流化是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的男性应该了解和认识这一趋势。沙龙不定期组织讨论会。
4、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青艾工程)
青艾工程由中国青年性学论坛召集人李扁、资助人张银俊共同发起,由中国慈善总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设立,由北京尚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于2006年10月启动。该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慈善机制、教育系统、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各方面资源,通过积极募集资金与物质等方式,把青少年预防艾滋病教育的有关科研成果,以编印教材或相关读本、培训师资、指导开展课堂或专题教学活动方式介绍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开展大面积、规模化、系统化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并对艾滋病患儿、艾滋孤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救助。之前,中国教育学会已将《用电影课进行学校艾滋病防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列为“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简称“性教育课题”)。课题组和“青艾工程”办公室为同一机构。他们计划用5年时间,帮助中国的一万所初中、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课和性健康教育课。这个庞大的性教育工程,对普及性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的性健康和性文明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IACMSP)积极支持“青艾工程”。2006年11月,IACMSP常务理事会决议:在美国全国广泛宣传“青艾工程”,并组织募捐。IACMSP设立“青艾工程”美国总代理处,IACMSP新任理事长邓明昱博士为总负责人。在美国设三个联络处,负责人为“青艾工程”总顾问。美国东部地区负责人:IACMSP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美国纽约银行执行副总裁杨萧桐博士;美国中部地区负责人:IACMSP常务理事、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教授何通川博士;美国西部地区负责人:IACMSP常务理事、加州南湾大学东方医学学院教授王友平博士。
5、国际中华性健康研究会和《国际中华性健康杂志》
2005年,世界性学会(WorldAssociationforSexology)已更名为世界性健康学会(WorldAssociationforSexualEducation),旨在更好地为推动全世界人民的性健康生活而开展性教育和性学研究。为此,(美国纽约)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的二级学会-“国际中华性学研究会”于2006年11月更名为“国际中华性健康研究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ChineseSexualityHealth,ISCSH),邓明昱博士(美国)任会长,王友平博士(美国)、胡佩诚博士(中国大陆)、吴敏伦博士(香港)、晏涵文博士(台湾)任副会长,张银俊硕士任中国联络部主任,李扁硕士任秘书长。《国际中华性学杂志》同时更名为《国际中华性健康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neseSexualityHealth,IJCSH)。邓明昱博士任总编辑,王友平博士、胡佩诚博士、吴敏伦博士、晏涵文博士任副总编辑,张银俊硕士任执行主编,李扁硕士任编辑部主任。ISCSH将团结世界各国华人华裔性学家,促进中华性学研究和性健康事业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发展,对不同年龄和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性教育,提高中华性学研究和性健康事业的国际地位,以造福人类。
点击查看更多青艾工程青年性学论坛当代性学邓明昱相关文章:
调查:年龄越大性爱感觉越好12-04
三个让男人欲罢不能的“坏”女人12-04
女人做爱时为什么又抓又咬12-04
古代女子闺房里性用品有哪些12-04
怎样可远离奇怪的性爱12-04
古今中外的性舞蹈文化对比12-04
古代女子异常性变态性生活12-04
性交图:古今不同性交姿势图解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