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文化 > 古今性学 > 中国古代性学阴阳理论

中国古代性学阴阳理论

更新时间:2025-01-19 02:38:02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性医学亦如是。首先,在基

  本的男女性别特点的识别与划分上,中医性医学认为男性属阳,女性属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在《天下至道谈》中则明确指出:“是以雄牡属为阳,阳者外也;雌牝属为阴,阴者内也。凡牡之属靡(摩)表;凡牝之属靡(摩)里,此谓阴阳之数,牝牡之里(理)。”即雄性(男性)者属阳,其性器官外露可挺举,性交时只在生殖器官的外表进行磨擦;雌性(女性)属阴,其性器官内涵而隐蔽,性交时则在生殖器的里面进行磨擦。并认为这就是因为阴阳、雌雄、男女性别的特点不同的道理。

  阴阳之间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要以其相对立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对立互根,矛盾统一运动的结果。中医性医学也认为,男女阴阳的性别不同,但两者又必须互依互根,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衍生。因此,男女间的性生活不仅是“人之大伦”,也是万物化生之一。所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素女经》),“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易经》),“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三元参赞延寿书》)。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性医学的养生学派还认为,“阴阳交合”具有补益脏腑,畅通气血,却病延年的作用,所以“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否则“阴阳不交”不仅会“坐致壅阏之病”,而且也会损伤寿命。所以,那些“幽闭怨旷”长期阴阳失交,不过性生活的人,“多病而不寿”(《抱朴子内篇・释滞》)。

  根据阴阳学说的观点,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正常状态,反应在人体上则属于生理现象。一旦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遭到破坏,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即表现为病理状态。两性之间的行为、关系也如此,阴阳交合固定是生理之所需,但若交合失当或太过,即会导致阴阳的偏颇失调,从而诸病蜂起。因此,中国性医学强调“合男女必有则也”,即交合中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原则,以期达到“阴阳相感而应”,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娱乐气力强”的效果。为此,中国性医学对于男女性交时的体位姿式,所宜所忌,以及交接时与气功导引相结合的具体方法等等,都颇为讲求。如古人主张夫妇性交时,阴茎进入阴道宜浅不宜深。认为:“阴阳之和在于琴弦、麦齿之间、阳困昆石之下,阴困麦齿之间,浅则得气,远则气散。”(《医心方・卷二十八》)意即阴阳二气的和合协调,主要在阴茎置于琴弦(入阴道一寸处)与麦齿(入阴二寸)之间。因为阳气易困乏于阴道的昆石(约在阴道的五寸处)以下部位,阴气则易受损于阴道的麦齿以后。所以夫妇交合时,阴茎进入较浅则阴阳二气得以和谐;若进入过深时,则阴阳二气易于耗散,说明夫妇同房时阴茎进入不宜太深。同时古人还认为,阴茎进入浅不仅能使女言达到“浅则女美”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孕育。如《千金方》说:“进火之时,当至阴节间而止,盖深则少阴之分,肃杀之方;浅则厥阴之分,融和之方。”按阴阳学说,阴主闭藏肃杀,阳主升发生长。少阴为“阴中之阴”,故称“肃杀之方”;厥阴为“阴中之阳”,故称“融和之方”。说明夫妇在性交时,阴茎进入较浅,能使阴阳二气和合协调,有利于孕育。同时,古人认为在性生活中阴阳二气失于协调,是导致男子性功能早衰的原因之一。因为,男子的性器官所处部位(在下身)“居阴而不见阳”,两性交合时,如果阴茎尚未壮盛,同表明“和气未至”(即阴阳和合之气未至),此时仓促行事,则男女不能互相感应,所谓“不刃两热”,加之体力过劳,情绪不稳,饮食失节等因素,久之便会损伤体质和性功能。因此,要防止性功能早衰,必须讲究“接阴治致之道”,交接时定要等到性器官壮大坚热且有充分准备时再徐缓进行,做到适时而不纵欲,性乐而节制泻精,如此则可以使元气储备,精液积蓄,保持性功能不衰。

  此外,在性的养生保健方面,古人提出的有关“七损八益”的具体方法,其关键也在于调和阴阳二气。所谓“察阴阳失调所在,以平为期”。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用以代表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两种事物属性,以及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其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中国古代性学阴阳理论相关文章:

古代女子异常性变态性生活01-19

女人做爱时为什么又抓又咬01-19

怎样可远离奇怪的性爱01-19

古今中外的性舞蹈文化对比01-19

三个让男人欲罢不能的“坏”女人01-19

性交图:古今不同性交姿势图解01-19

调查:年龄越大性爱感觉越好01-19

古代女子闺房里性用品有哪些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