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女声”备受青少年青睐,说明它符合了青少年对多样人生的向往,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多种心理需求,也揭示出当代青少年生活于复杂社会环境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超女现象”产生了强大的青少年群体效应,必然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特点是“超级女声”走红的直接动因
有记者在2005年7月15日到20日对长春市内近1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都知道“超级女声”这个节目,90%以上的学生在周五的时候守在电视机旁观看,50%的学生曾经给自己支持的选手用手机投票。这反映出“超级女声”不仅参赛选手绝大部分是青少年,而且参赛以外的选手支持者队伍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
青少年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这一阶段,人的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心理行为反应。这些心理行为既同时存在于青少年个体,又有群体的共同性。比如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觉更加敏感,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却又有执着的热情,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探索,对未来生活有美好向往并渴望成功,行为的个性化和对集体的归属感,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追求新奇事物等。这些构成了现时期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合心理状态。
“超级女声”正是迎合了当今青少年特别是少女群体的心理特征而具有了非凡魅力。它的“主宰舞台、改变命运、肯定自我、价值体验”等节目思想与青少年的“善模仿、自我价值肯定、对新生事物的追逐、对成人社会的向往、盲目的从众性”等心理特点充分吻合,而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是“超级女声”直红的直接动因。以下阐述的几点是对“超级女声”起到明显作用的青少年心理特征。
1.参与社会事务的欲望
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一般处于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之中。在成人为其建立的相对规则的成长环境中,青少年与成人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常缺乏表达思想、表露自我的机会,更没有机会与成人进行平等竞争。强烈的成人欲、学习的枯燥和青少年时期必然出现的心理需求使青少年容易感觉生活的压抑、内心的彷徨。这种心理如渐渐涨起的洪水,蓄势待发。
“超级女声”不问年龄的参赛方式使青少年获得了与成人平等表达、竞争的权利。投票决定选手命运的评选方式,使青少年在参与中体会到被赋予权力、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得到崇高精神体验。成人社会的意外重视和赐予使青少年似乎得到瞬时解放,如同排洪一样把长时期的压抑顿时转化为狂欢式的参与。青少年渴望参与成人社会事务、获取与成人平等权利的心理,在观看、参加、支持选手等参与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罗马尼亚青年学专家罗森·马那尔在《青少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人因素》一文中认为:“一代新的青少年正在出现,他们的文化特点:过早地在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享有完全的参与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超级女声”的参与者其实是在向外界显示他们的存在和强烈参与社会的欲望。
2.自我表现与认知他人
“超级女声”最有魅力的地方是“海选”。“海选”的30秒展示时间为所有参赛者开启了一扇自我展示的大门。尽管30秒时间是短暂的,很难说这30秒一定能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但它可以让平时只能在卫生间、走廊、KTV飘浮的声音,集合到这个“超级秀场”来,让评委和广大观众进行评价认知。很大一部分选手也许并不在意最终成功与否,而是为自我形象能够在电视观众面前展现而快乐。自我表现心理是青少年共同的心理特征,以女性青少年心态较为突出。同为湖南台举办的“超级男生”节目虽然形式相同,却没有得到如此强烈共鸣,这也许是原因所在。
对个体而言,30秒的表现是短暂的,但对于群体而言,30秒给了更多女生以展示机会,这种机会是传统电视节目没有给予过,日常生活中也难以得到的。参与了“超级女声”就等于把握了展示自我的一次难得机遇,因而女生们格外珍惜,积极,甚至异常兴奋。人气聚集,节目自然红火。毫无修饰的30秒的选手展示,把参赛选手的原生态在屏幕上如实写真,吸引了青少年好奇的目光。人都有窥视他人的欲望,“海选”还极大满足了青少年对他人的外在形象、现场反应、心理素质的窥视欲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难以对他人进行心理观察和如此大规模的类比,青少年观众通过对参赛选手的个体借鉴和比较,对自我形象、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相对客观的心理认知,认知他人与自我表现两种心理在参与和观看中很好地得到了平衡。
3.追逐新鲜事物和好奇心
青少年是最热衷于追逐新鲜事物的群体,同时,他们因为阅历少,需要全方面的了解生活,好奇心重。而处于特殊心理时期青少年本身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觉就十分敏锐,适应能力也非常强。“超级女声”的绝大多数追随者是十几岁不足20岁的少女少男,由于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当中,他们虽然还处在求学阶段,却不甘寂寞;他们厌恶枯燥、乏味、单调的学习生活;和父辈相比,他们身边的环境更丰富多彩,他们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也敢于打破规范的约束;他们喜欢求新、求奇、求异;他们有自己的观念,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热衷于追求新潮,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
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加上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对社会的一切新生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很容易投入其中。“超级女声”则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新鲜的娱乐方式、满足好奇心的比赛模式,是超级女声在“海选”时就开始吸引青少年目光而风靡一时的魅力所在。无论是“海选”,还是与成人平等游戏、短信投票,“超级女声”具有相当多的新奇创意和亮点。它的出现立即给青少年提示了一种新的自我展示方式和娱乐形式,马上赢得了青少年的厚爱。
“超女”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曾讲过:“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正如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时期,容易出现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迅速走红的“超级女声”,一方面吻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今青少年中的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超级女声”的火爆。123下一页尾页
1.对生活认知的肤浅性
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思考上具有较大的非理性,因而会产生缺乏思考的肤浅行为。通过对选手的支持与评价,青少年流露的是对自我个性的定位;对不喜欢的选手进行漫骂攻击则表明了青少年认识事物缺乏成熟、客观、冷静、理智的心理状态。为了支持喜爱的选手,很多青少年盲从于组织者的号召,不惜高额话费,而出现了短信投票的狂潮。而有的青少年对选手缺乏自己的见解,只是受到他人影响而进行的支持跟随。
有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少女为了支持“超级女声”的选手,用母亲的手机投票花费了相当于家里两个月生活费的手机通信费。这是青少年因为行为盲从性和肤浅性,缺乏深层思考使自己无法对行为负责的体现。而这种现象并非是个别的,很多选手支持者都是用自己的手机,父母的,或是朋友亲戚的手机进行投票。以1张选票1元钱计,每个号码可以重复投15票,也就是说,为了支持的选手获胜,支持者在每一周的单场比赛中,至少可以用一个号码为选手花费15元钱。为了增加票数,支持者买不同号码的电话卡继续投票。这样一来,投票的花费并不仅仅只是15元了。短信票数每周“归零”,要想继续让喜爱的选手留在舞台上,就必须每周都要投票,这样,短信的费用就更多了。有的青少年支持者去演出场地给选手助威,开销更大。大部分青少年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投票费用都来自父母的支持或是积攒下的零花钱,压岁钱。目前的青少年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宠爱使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对金钱的使用方法缺乏正确认识。一些青少年坚持认为发短信的钱花得值,只要自己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发送短信时缺少理性思考,盲目追捧,跟随,无疑是为短信狂潮推波助澜。
2.浮躁心态下的明星梦想
从“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一夜成名的“明星”之路是无数女生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2004年一位出身于普通家庭的15岁的四川德阳初中女生,通过参加“超级女声”而迅速走红,成为众人追捧的公众人物。她不但成为广告代言人,还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这样的“榜样”使她们认定“超级女声”是实现梦想的最好媒介。她们从四面八方,农村和城镇,纷纷赶到“超级女声”中汇聚,明星梦想使她们跃跃欲试。
我们看到,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成人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短期行为,也已经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生活。从总体上看,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经常在白日梦中想象或补偿其实际的成功。正是这样的浮躁心理和媒体的有意引导使少数的成功特例不但成为青少年共同向往、追捧的成功榜样,还被无限放大成极具可能性的成功机会。
有些充满天真梦想的女生为了这种被放大的“无限可能”,2004年已经参加了比赛,却并不甘心失败,2005年继续参加。更有些女生渴望着脱颖而出,不惜在一个赛区失败后又到另外的赛区中报名,几经辗转,就是为了寻找出人头地,被评委赏识的机会。她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比赛的准备上,而不是学习上,逃学、旷课、甚至耽误考试而不惜余力。一些家长的“一朝成名全家荣”的急功近利心理正在他们子女幼稚的心灵里作祟。
3.比较过度产生的攀比心理
有一些选手是为了成名的梦想,也有一些女生则认为上电视出镜本身就是成名,甚至有人将“出镜”看成在朋友、同学和亲戚中炫耀的资本。“别人参与了,我也要参与,因为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是一些青少年的真实心理。不当的比较心理很容易演变成攀比之风。这种导向下,“超级女声”的参与者从一种个体行为变为一种集体的从众行为,进而上升到一种大众化的群体行为。由此,众多少女们对“超级女声”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种攀比之心表现在“超级女声”选手的刻意打扮装饰上。她们一方面强调追求能充分体现个性、张扬自我的东西,希望通过前卫的形象给她们自己极大的自信和满足。另一方面是因为看到其他参赛者这样的装扮,为了不落伍,不比别人“土”,而对自己进行了“特殊包装”。对选手的支持也有一部分是青少年的攀比心理导致的。如“别人都看了,我也要看”,“别人都支持,我也要支持”,“别人都去现场,我也要去”等等,正是少男少女们的攀比心理让“超级女声”变得场面更加热烈。
“超女”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快捷的信息传递影响着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从电视到网络、报纸杂志,不同的媒体各有所长,其中电视的娱乐与教化功能尤为彰显。大众传媒的作用超越了学校和家庭,直接影响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人格塑造。“超女”现象作为社会环境、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一种正在发生的重要现象,与青少年有直接联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将有多方面的直接影响。
1.“超女”现象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环境
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不外有四;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特殊环境);四是青少年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一定意义上讲,环境决定着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又影响着行为取向。“超女”现象的产生是现时期青少年心理需求的一种表达,并反作用于环境,对青少年形成直接影响。“苟不教,性乃迁”是我国古时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环境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认识。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过程,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过程。对社会的认知通常决定一生的心理状态,因而青少年的成长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今天的大众传媒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信息时代全新的社会环境,因而对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关乎到青少年的未来,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的未来继承和发展形态。传播学家城庇·波特说道:“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这是“超级女声”仅作为电视娱乐节目却对青少年产生多种影响的根本原因和理论依据。因此,“超女”现象作为新的社会环境组成与青少年成长心理有着密切关系,研究“超女”现象对解读青少年心理具有现实意义。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2.“超女”现象影响青少年的娱乐观念
“超级女声”作为“娱乐无界限”的先锋,给电视娱乐界甚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冲击和触动。它的成功可能会影响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电视制作环境和青少年的娱乐观念。它唤醒了青少年与成人平等娱乐的心声,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平等性。“娱乐无界限”的节目精神在多种新鲜的娱乐形式中和青少年的参与过程中得到强化。成人娱乐一直是青少年禁区,界限的打破,原生态在镜头前的展示,都会使青少年对娱乐环境产生新的认识体会,同时产生新的娱乐需求,形成新的娱乐观念。
3.“超女”现象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不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正是“超级女声”的价值观念。以人人都能唱出的歌声为选拔内容,比以学习成绩为内容的比赛更为有趣,更能激发参与热情。因而,“超级女声”成为青少年心中实现价值的另一种方式。而“超级女声”作为大众娱乐节目,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成功,正是基于青少年的价值需求。
“超级女声”中极具趣味的比赛现象是:台上进行的是选手之间的竞争,台下的青少年观众则以拉票的方式进行另外一种较量。台上台下都是希望通过努力而从中得到生命价值的自我肯定或是他人认可。选手获胜,支持者可以从他身上发现、找出多处与自己相似之处,来满足“自己同样优秀”的优胜者心理。极具“使命感”的支持者则是通过不遗余力地为喜欢的选手拉票,甚至进行各种有组织的宣传和游说来表明自身能力。同时,通过对群体的寻找,青少年对个人的价值取向有了进一步认识。
“超级女声”使青少年获得价值体现的同时,把自身的价值观传递给青少年,作用于青少年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将通过心理问题,行为问题表现出来。有一些问题潜伏期长,短时间难以发现,有一些则会直接显现。比如,传统的电视娱乐节目,以选手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为评比的重要标准,并把青少年与成人划归两个部分。“超级女声”则强调忽略参赛者的知识素养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漠视年龄心理差异,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明星梦想,无限放大选手的成功几率;大胆改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价值观。这些都通过电视传媒影响或改变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像某女孩因为要参加“超级女声”不满意自己的形象,强迫减肥患上厌食症而死的特例就是青少年价值观受到影响后产生严重扭曲,带来的严峻后果。
“超女迷”们为追捧选手,不惜包机到现场助威,而这种情况是另一些家庭条件差的“超女迷”产生心理不安,加重并夸大金钱作用,有可能使青少年群体内的拜金主义更加严重。而节目强调的“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坦然面对挫折”等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则会对青少年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4.“超女”现象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念
任一时代中的某一群体都需要并希望确认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因而每个时代都会有“潮流”和“现象”的出现。青少年一方面是盲从,一方面渴求与众不同。表现为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等个性化行为。“超级女声”把青少年追求个性化心理通过选手的“个性行为”表达出来,通过迎合青少年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要,而引发青少年共鸣。“个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出位”,一般是审美的出位。审美的出位行为在赢得群体确认后,往往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超级女声”选手通过出位表现个性行为的审美取向,通过电视的信息传递影响和改变青少年群体的审美取向,并使这种审美迅速上升为青少年的审美潮流,包括衣着,性格,甚至语言等多方面。
1 2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上一页123
青年男女热恋心理多变化01-21
你会选择与陌生人做爱吗01-21
当你性爱后你有啥想法01-21
家长的“性禁锢”会导致孩子性犯罪01-21
梦见性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特殊意义01-21
男女最害怕面对的亲热五个场景01-21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密切关注01-21
青春期青少年何为逆反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