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女”、“加油,好男儿”等娱乐节目在青少年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时间,中性打扮的“超女们”成了众多女孩追逐与效仿的对象,而有点女子气的“好男儿”也成了不少青少年对男性角色的期待。
传统的性别角色是否已经对青少年失去了约束力度?媒体上常常出现的男女两性“中性化”,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日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5名本科生完成了一项“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课题,调查历时近一年,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27所不同的高校,在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中,收回有效问卷5008份,经过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个案访谈,试图揭示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双性化”兼有男女优良品质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了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四类。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是双性化的。所谓“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33.0%的被调查大学生显示为双性化性别类型,而男性化比例和女性化比例分别仅占18.5%和18.3%,未显示明显性别类型的未分化大学生比例则占到了30.3%。性别的单性化已成为少数人群,“独立、爱冒险、竞争性强……”这些男性气质不再是男生的专利。
“女生少了贤良淑德,男生缺了高大威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超女"、"好男儿"的中性造型获得了那么多大学生"粉丝"的拥趸。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舞台上中性化的扮相和表演,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甚至研究的地方。”课题组成员徐振华同学说。
大学女生更爱追求“女人味”
课题小组的同学们发现,更多的女生在进入大学后会有意识地使自己变得“更女人”。
徐振华和他的研究同伴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进入大学以前,大家都忙于学习,没有过多的时间花在穿着打扮上。很多女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说,进大学后她们会更加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看到别人穿得很漂亮,自己也希望更有女人味一些。穿着和打扮上的女性化,直接影响到了女大学生的女性化特质。
然而,随着年级的发展,女生与男生的性别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也反映出面对就业压力的女大学生对自身完善的不断要求,社会也正越来越要求女性具有领导、进取等传统男性的特质。
家庭性别教育观念亟须更新
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男孩就应该有男孩样儿,女孩也应该做得像女孩子,孩子一有“假小子”或“娘娘腔”的举动就会被家长呵斥。然而,对孩子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地发展。
负责对本课题进行指导的刘电芝教授认为,从小就适度培养孩子的双性化气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当代大学生中对两性严格的隔离已经被打破,男性可以拥有女性的温柔、关怀,女性也可以拥有男性的独立、自强,同时拥有男女两性的特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也给我们的家庭性别教育观念带来了更新。
如何在性别角色形成之初就给孩子营造适宜发展的环境?课题小组通过调查发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此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益于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而溺爱型最不利。
更多精彩推荐:
和孩子的性沟通从QQ开始
我的性生活——16岁的花季女生
从贞节走向放荡 曾是处女的自白
大学生“校园浪漫曲”的必然性!11-01
少女,那迟迟未到的性感觉!11-01
异性,大学卧谈会的永恒话题!11-01
青春期心理:手淫心理分析11-01
90后早熟女生的“性爱”悖论11-01
年轻人青春期有什么性心理!11-01
女内裤对男女两性心理的联系11-01
青春少女该如何面对性冲动?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