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心理 > 女性心理 > 为何选择死亡 解读自杀现象

为何选择死亡 解读自杀现象

更新时间:2024-11-01 14:38:18

  近期,有3起引人关注的自杀事件:

  6月21日,杭州方正证券分析师华欣从住家楼上一跃而下,自杀身亡。事发后,坊间关于华欣因为炒股巨亏,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自杀的流言甚嚣尘上。不久,方正证券发表声明称,华欣近期因为身体健康问题,情绪抑郁,在自杀前已经休假。

  6月28日,被国际时尚界公认为“明日之星”的俄罗斯名模,年仅20岁的科尔舒诺娃从纽约曼哈顿9楼住所坠楼身亡,纽约警方调查后判定其系自杀。时尚界的巨大竞争压力被公认为科尔舒诺娃殒命的重要原因。

  7月4日,被称为“新金融商品之父”的台湾宝来集团总裁白文正被发现在澎湖落海死亡,警方初步鉴定为自杀。白文正的死讯震惊岛内外金融证券界。这位生前拥有约400亿元新台币市值的企业主生前曾传出身体不适且有忧郁症倾向。

  这三起自杀事件因为当事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演变为备受关注的社会事件。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全球自杀事件的冰山一角。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则可能是自杀死亡者的10倍-20倍。在中国,每年有20多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因此在中国人口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五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

  谁让生命如此脆弱?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死亡?“健康863心理网”的心理专家筱丹老师分析认为,人们通常习惯把自杀行为解析为“一时想不开”。但事实上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并非单一的原因引起,是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患有精神障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抑郁症及酒精成瘾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而那些心理承受力较低,人格较不成熟,环境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人在面临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很容易自杀。

  具体来看,自杀行为通常分“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两种类型。“情绪型自杀”常常由引发极端情绪的具体事件引起,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如:失恋、背叛、分离、抑郁、压力、疾病等等引发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应激性反应,有的人因此选择自杀寻求解脱,有的人选择自杀“示威”,也有人选择自杀作为报复的手段,以死来迫使对方承受法律责任或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理智性自杀”更多的则是因长期对生活的负向解读所引发的愤怒、焦虑和抑郁等所致。比如长期缺乏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或对生活产生过多的灰色评价等等,种种不良情绪和认知的累积,逐渐催生人的自杀意向,削弱人的生存信心和意志,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筱丹老师提醒,自杀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面自杀危机,开展公众教育,为高危人群建立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健全自杀救治机制,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的救治体系不能仅仅致力于处理某个具体的生活事件,而是应该针对导致自杀行为发生的多种因素,制定协同预防措施,着重降低负性心理的累加效应。

  而对个人来讲,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懂得提高情绪危机的觉察和压力危机的调适,在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精神障碍时,应主动寻求外界的帮助,与家里人或是朋友交谈,情况严重的,可以由医生开出处方药或建议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规避自杀危机。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生命该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只要你相信不管怎样卑微、纤弱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喜悦与感动。

为何选择死亡 解读自杀现象相关文章:

想当美女千万要记住10条美女准则11-01

揭秘女人的15个心理秘密11-01

女性妊娠期的性心理11-01

女性性恐怖患者存在着心理病理学方面的差异11-01

为何女人爱玩男人的手11-01

女人如何看待第一次性爱11-01

高收入的女性心理压力更大11-01

80后剩女如何在相亲中脱引而出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