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八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心理专家教你预防抑郁和自杀
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儿
一组数据
明天是第八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有关自杀的一些数字触目惊心:
全球每3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每3秒有1人自杀未遂;
自杀已成15—35岁人群首要死因;
每年我国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约225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
自杀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但自杀成功的男性却是女性的3倍;
中国女性自杀率全球排第二。
两个案例
案例一
30多岁的小艾(化名)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老公是高中同学,做生意顺风顺水,读小学的儿子成绩优秀。生活富足,家庭和睦的她一直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但亲朋好友都没想到,“幸福得冒泡儿”的她有一天会选择自杀。
原因是老公有了外遇,提出要分手。虽然面对“小三”已经怀孕的事实,她仍大度地表示,只要老公将孩子处理掉,她仍会接受他。没想到老公找“小三”摊牌后,她却遭到了“小三”的辱骂,而老公始终没有回头。
一直被别人羡慕的她为此受到重创,不知不觉患上了抑郁症,但迫于压力和面子,却从未将自己和老公的问题向亲朋好友透露。
终于有一天,觉得生活再也没有意义的她从药店买来抗抑郁药物,一次吃下了几十片。
案例二
成绩优秀,长相帅气,家境富裕,在外人看来,阿康的生活很令人羡慕,但他自己却说一直没有温暖的感觉。
小时候,他喜欢围棋,但只能听从妈妈的意见放弃围棋,去学画画。他说,他一直是个好孩子,不希望惹父母生气,但父母对他的要求却太严。
18岁,终于长大了的阿康遇到了自己心仪的女孩,谈起了恋爱。母亲知道后,暴跳如雷,不但强迫他和女孩分手,还去学校找了老师和女孩,甚至找了女孩的父母,告诉他们不要耽误自己的儿子。
女友为此很生气,认为阿康没用,从此不再理阿康。
到处碰壁的阿康认为没有一个人理解自己,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难过又愤怒的他拿起刀子割自己的脖颈……
一个现实
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专家许律琴表示,近几年,我市自杀现象明显增多,仅因有过自杀行为来找她治疗的人每年就有30—40人,其中七成左右都患有抑郁症。
而来找她治疗心理疾病的患者中,有七成左右的人都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其中实施了自杀行为的有二三成,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人自杀成功。
在实施自杀行为的人中,有六成以上是女性,近几年,老人和孩子也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她遇到的最小的自杀者只有11岁。
“我们经常告诉抑郁症病人,只要坚持,一定能治好,但是千万不要自杀。活着,总会有希望,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许律琴说。
两大原因
许律琴介绍说,自杀率逐年升高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人际关系、工作、事业压力过大,或感情、婚姻及躯体疾病等外在原因;
另一个是看问题太消极,因为个人认知偏激而形成的内因。
“做人一定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不要太随波逐流,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很多外在的压力我们无法控制,但可以保持内在的相对稳定。”许律琴说。
此外,她还建议要善用支持系统,因为不管多风光、地位多高的人都有孤独、无助、失落的时候,这个时候,对家人、朋友的倾诉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点,正是有过自杀行为的人最缺乏的。”
许律琴说,不善于倾诉的人中,一部分是怕麻烦家人朋友,“这正是他们的认知出现了问题,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帮助是相互的。”而另一部分是认为家人、朋友帮不到自己,“这部分人往往对别人要求过高,心理落差也往往很大。”她建议这部分人要有足够的包容度,并学会爱别人。
一些提醒
许律琴说,一般而言,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和渴望被救助的矛盾心态,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有苗头的。比如,平时不太注重外表的,会突然把自己和家里收拾得很干净、整洁;平时很少关心家人的,会突然对家人表现得很关心、很亲密;经常会说一些“活着没意义”、“自己没用”之类的话;身体有病,却突然不愿意治疗。如果是青少年,还会上网搜索一些与自杀相关的信息。
许律琴表示,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倾向,可以试着和他(她)敞开讨论自杀的问题,“敞开地谈论,可以让他们了解死是怎么回事,死后将会给家人带来多大的痛苦,从而使其打消自杀的念头。”除了这点,她还提醒如果发现身边有人有自杀的苗头,一定要使其24小时不离开家人或者朋友的视线,以防范其自杀行为的发生。
许律琴提醒,除了防范自杀外,还要防范扩大性自杀,比如“我死了,我的家人好可怜,不如一起死”,还有“我死了,也不让你活”这种报复性自杀。
几点建议
一年到头,我们见过太多生命的非正常消失,意外在所难免,但活着,才有希望。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况,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许律琴表示,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只要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许多试图自杀的人,可以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焰。
她说,正确的爱是挽救自杀人群的最好方式,诚恳的、富有同情心的、令人信赖的关心和帮助,都会帮助想自杀的人重新燃起活的希望。
她还建议处在激烈竞争中、压力过大的人们,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和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调节自己的认知和情绪,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1 2 上一页 下一页
哭泣过后,心情爽01-21
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有前兆01-21
心理专家教你怎样区别抑郁情绪和抑郁症01-21
都市号哭族 因“压”而生01-21
父母言行直接影响孩子成长01-21
如何面对青少年早恋现象01-21
我们拥有一颗怎样的心?01-21
儿童最怕的不是鬼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