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族网导语:面对临时性伴侣或是与性工作者发生关系时你会正确使用避孕套吗?安全套真的能预防艾滋病吗?如何才能大大降低患艾滋病的风险呢?
“性乱”大大增加艾滋病传播风险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性道德的逐渐宽松,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性伴侣数量增多,性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一部分人可能拥有多个性伴侣,婚外性伴侣或者高危性行为,已经成为艾滋病传染的重灾区。
在“最近一年您是否与性工作者或者临时性伴侣发生过性关系”的调查中,4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最近一年内,有过临时性关系,而且并不清楚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在与性工作者或者临时性伴侣性交时有使用安全套习惯吗”的调查中,选择“肯定用”的受访者只有48.3%,也就是说,有一半左右的高危性行为处于毫无防护的状态,属于真正的“高危”人群。
但是使用了安全套就是否能够随心所欲呢?首先,作为一名防艾抗艾工作者,医生是强烈反对“性乱”这种行为的,这种行为的风险很大,传染艾滋病的几率很高。虽然安全套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以为带上安全套就万无一失的话,就大错特错了。
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体液的交换。如果其中一方患有艾滋病,那么他(她)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都会含有艾滋病病毒。安全套虽然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也并不排除性生活中安全套破裂、安全套脱落等情况,使得双方生殖器暴露在高危病毒之下。而且性生活中,双方生殖器官摩擦,很容易造成难以发现的粘膜破裂或者皮肤损伤,毛细血管破裂,发生体液接触,同样会造成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恐艾”人群不少 硬说自己得了艾滋病
09年,“恐艾”忽然被人们所熟知,源于一个特殊人群的四处奔走,一大批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都有过高危性行为,都出现了类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症状,都有一定的传染性,都在进行积极治疗但收获甚微……经过媒体报道,“神秘病毒”一时席卷网络与媒体,“未知病毒与恐艾症”“数千人高危性行为后感染未知病毒”……纷至沓来。
虽然大量专家开始批判和将这些症状归罪于“恐艾症”,但是这些证据并不能让这恐慌的人群信服。他们排斥“恐艾症”这个说法,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恐艾”。但是根据各级医院、疾控部门甚至国家级疾控部门的检测,他们的身体指标一切正常,有被查出肝炎的,有被查出肺结核的,唯独没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根据这些人的描述和医学检查结果来看,最大的可能性仍然是“恐艾”。不仅仅是这么一群人,临床上他也遇到过不少的“恐艾”患者。他们口述的症状和艾滋病病人都很像,例如发烧、舌苔发白、体重下降等等,但是没有一个理由经得起推敲。
“恐艾”理由多为网上查询 对号入座
一个有意思的特点是,这部分高度“恐艾”的人,多数是属于高智商、高收入的高知人群。这些人拥有一定的教育背景和医疗知识,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情况下,懂得主动上网查找艾滋病病人的症状,然后对号入座,长期重复的进行检查,以求确诊自己为艾滋病病人,最终变成不折不扣的“恐艾症”。
为何称这些病人为“恐艾症”呢?
首先,这些病人的检查结果都在允许的波动范围之内,例如感冒,很多“恐艾症”的患者虽然都有发烧症状,但是都在37.8℃~37.4℃之间,属于正常的低烧;部分“恐艾”者反映体重下降,但是陈谐捷主任介绍说,这部分人群长期紧张、忧虑,睡眠质量极差,寝食难安,体重下降反而是正常反应,而且,艾滋病病人最常见的肺部感染,在这些人群中,一个都没有检查出来。
最重要的是,众所周知,艾滋病是有一定潜伏期的,少则1年,多则10几年,但是这部分患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1到2个月后到医院检查,并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说自己出现了艾滋病病人的症状,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作用。
拒绝“性乱” 坚持使用安全套
“恐艾症”的出现,绝非偶然,现代社会性观念的逐渐开放,“高危性行为”逐渐增加,同性恋也正在被人们所接受,口交、肛交开始走出“性教育片”……艾滋病人群的扩大,到底什么才是罪魁祸首?
坚决反对“性乱”这种行为,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不确定避免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能够大幅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而且使用中,要高度注意安全套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同志”之间的肛交,避免在性生活中出现安全套破裂、脱落等情况,从而使得“高危性行为”的危险降到最低。
健康族网温馨提示:艾滋病是有潜伏期的,少则一年,多则十几年,但是部分患者在发生高危性行为后都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认为自己已患上艾滋病。想要消除这种艾滋焦虑,唯一途径就是远离乱性。
悄悄对抗艾滋病的六大神秘食物01-19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全攻略01-19
性生活混乱将增加患艾滋病风险01-19
给艾滋病患者多一份关爱01-19
多性恋 艾滋病快速传播01-19
正确预防艾滋病的六大建议01-19
“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01-19
易感人群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侵袭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