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政治有关的十大美女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大凡能在史册上留名的美女,大多与政治脱不了干系,好象离了政治,美女就不值钱了。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大凡能在史册上留名的美女,大多与政治脱不了干系,好象离了政治,美女就不值钱了。而事实上,美女与政治的联姻也基本上是以悲怆为结局的。历史上一幕幕以美女为主角的活剧,似乎总在验证着红颜薄命的宿命,而带给人们的总是无尽的唏嘘和感叹。在此,笔者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从纷繁芜杂甚至歪曲篡改的史料中打捞出中国历史上十大薄命红颜(以历史年代为序),愿天下有情人能为之同声一哭! NO.1妹喜 有人说,妹(mo)喜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间谍。若果真如此,就注定她此生是不幸的。据史书记载,妹喜是有施部落最美丽的女子。有施氏(今山东省腾县)是东方小国,但起初却不肯向夏朝臣服,夏桀立即派重兵围攻。强敌当头,有施氏才大感不妙,立刻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却不肯善罢干休,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打听到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想到部落里有一位绝色美女,就将其进献请降,以求保全宗族。 这个女子就是妹喜,一名末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为喜姓。有诗称赞妹喜的美丽:"有施妹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妹喜不负族人所望,不仅利用美色平息夏桀王的怒气,令其罢兵,而且很快就成了夏桀王履癸的宠妃,把他迷得神魂颠倒。 当时,夏王朝并未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只是中原地区比较大的一个诸侯国而已。桀娶有施氏之女妹喜,不过是一种政治的联姻,但两人曾有过一段两情相悦、耳鬓厮磨的快乐日子。但后来,他背弃盟约,冷落妹喜而宠爱岷山二女,导致妹喜和有莘氏部落首领伊尹联合,助成汤灭亡了夏朝。也因为如此,妹喜被后世当作红颜祸水的典型--尽管后世认为成汤取代残暴的夏桀是合理的。但如果将夏之灭亡全归咎到这个弱女子身上,只怕也太没有天理了吧!而据史书记载,桀被成汤所擒,流放历山后,妹喜以商朝功臣的身份,居然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不计前嫌,随桀一同赴死!最终"同死于南巢之山"。 NO.2妲己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而且两个人犯起"混"来,简直算得上"夫唱妇随",惊人的合拍了。如果按《史记"殷本纪》里的说法,纣王可谓残暴之极,但若按民间《封神演义》里的演绎,那简直就是变态,有着严重的"施虐狂"倾向。按《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妲己真有这么坏么?无论正史典籍,还是稗官野史,妲己都是一个蛇蝎美人,可谓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随着时间推移,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浓厚,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生动,直到后世的《封神演义》,因为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演绎起来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恶女的罪名,也终非她莫属。 这样论调已经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但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情况真是这样么? 先说纣王,历代已经把他符号化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了。可这个形象离他真实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春秋时期,子贡早就有点看不过去,他愤愤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今天的历史考证也表明,纣王其实颇有雄才大略,关于纣王残暴的罪状,大都出于后世的牵强附会和胡乱编造。而商之灭亡,实则是因为精锐部队都在边境作战,导致周乘虚而入。自古成王败寇,为了增加自己谋朝篡位的合理性,往纣王身上泼脏水也就正常了。 如此说来,关于妲己祸乱朝纲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好端端一个美女,被周武王残杀,还要背负如此恶名,也真够冤枉的! NO.3褒姒 《小雅》曰:"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偌大一个西周,结果被一个女子弄得亡了国,也亏诗经的作者下得了笔.若果真如此,褒姒一人岂不赛过百万雄兵? 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代君主,史书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书中所谓的"色",即指褒姒。褒姒是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的绝代佳人,前有妹喜、妲己,后有西施、昭君。关于她的容貌有"一笑千金""倾国倾城"等成语可以想象。 作为春秋时代拉开大幕时第一位出场的美女,她也难逃"红颜祸水""遭人唾骂于千古"的厄运。在包括《史记》和《东周列国志》等历史名典中,她均被列为"妖女",是专为"亡周"而由上天派来的"红粉杀手"。 《东周列国志》中其来历为,有神人化为二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沫,自称褒城二君。王惧,命太史占之,藏其涎收于内库。三百年后至周厉王,见内发毫光而启之视,失手流于地上,化作元鼋,盘旋庭上,忽尔不见。一宫女年十二,偶践鼋迹而孕,四十年生一女,怪而弃之。姜后派人查看,已被水漂去。宣王听信"糜弧箕胞,几亡周国"之谣,杀了一个卖山桑木弓的妇人,其夫逃走,郊拾此女。因无法养活,送与褒人姒大,此女即后来的褒姒。后来褒君直言获罪,褒人献褒姒以救君。幽王如获至宝,从此日夜玩乐,不理朝政,为博一笑不惜烽火戏诸候。褒姒与申后争位,幽王废太子而立褒姒之子伯服,种种荒唐淫奢之事不一而足,终至身败名裂、国破家亡。 小说家在书中花这样多的笔墨来记述一个女子的出生,无非突出褒姒其妖--如此来历,方能娇媚无双,妖言惑主,是上天生下来亡周的,给幽王亡国找个合理而浪漫的推托理由而已。 史载幽王为人残暴寡恩,喜怒无常,狎昵群小,整日饮酒食肉,刚一即位就让他所宠信的近臣到民间广征美女供其泄欲。褒姒被迫嫁给这样一个王八蛋,又怎么能笑得出来?可笑的周幽王竟然搞出"烽火戏诸候"的把戏,自取灭亡而不自知。褒姒之笑,实际上是在笑周幽王的愚蠢昏庸呀! 周幽王败后,褒姒下落不明。一个可怜的薄命女子,结局很让人惦念。 NO.4夏姬 在中国历史上,夏姬是最为美艳妖娆的美女之一。按照历史的记载和后人的演绎,夏姬曾与三个国君有染,故被称为"三代王后";她因先后嫁了七次,被称为"七为夫人";而"九为寡妇"则是据说有九个男人死于她的采补术下。 现在看来,上述说法并不可信。但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确是众口一词,毋庸置疑。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至于说她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编造。 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自幼就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羡煞了不知多少贵胄公子。由于母亲管教严格,并无私相授受的机会。后来她远嫁到陈国,成了夏御叔的妻子,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如果就这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那么夏姬可能会一生平淡而幸福。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身逢乱世,天生的花容月貌带给夏姬的却是无尽的屈辱与灾难: 先是夏御叔壮年早逝,临终前,夏御叔嘱咐夏姬,将儿子夏南托与挚友孔宁、仪行父等人抚养。于是二人乘虚而入,将御叔的儿子送到外地读书,将夏姬搬到株林居住,并通过种种手段使夏姬就范。 后来,孔宁为了巴结陈灵公,把夏姬引荐陈灵公。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夏姬不敢嫌弃他,只能百般献媚,虚意奉承。夏姬之子夏南长大成人后,愤怒之下杀死陈灵公,改立新君。楚庄王兴师伐陈,杀死夏南,并欲纳夏姬为妃,被大夫屈巫劝阻,便把夏姬赏给了老臣襄老。 襄老娶了夏姬不到一年就征战而死。襄老的儿子对继母早就心存不轨,强行霸占了夏姬。当时襄老尸首还在晋国,其子贪恋继母美色不去迎尸,引起国人不满。夏姬想借迎尸的名义回到郑国。在屈巫帮助下,夏姬返回郑国。屈巫也借口出使齐国到了郑国,与夏姬在驿馆成亲。然后带夏姬投奔晋国。楚庄王一怒之下派公子婴齐率兵抄了屈巫的家。 屈巫到了晋国以后,与夏姬开始了双宿双飞的日子。屈巫因罪被晋王诛杀后,夏姬从此不知所终。 夏姬绝色诱人,一直是各国君臣追逐的对象。在群雄林立的春秋乱世,身处于列强夹缝中的小国公主,夏姬的一生注定要辗转各国,饱经沧桑。在乱世之中求生,靠出卖青春美色苟延残喘,也真是非常可怜的,但是还是有脏水不断泼在这个弱女子身上。红颜薄命,令人唏嘘! NO.5西施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本是春秋末期越国的一名浣纱女,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为她不幸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美人计"的女主角。吴王夫差对之宠幸有加,也因为她对越国放松了警惕最终被越国打败。但与妹喜、褒姒不同的是,尽管角色相似,但史书对西施的评价却跟妹喜、褒姒等截然相反。对唱惯了红颜祸水论调的中国历史来说,倒是罕见的反例。 西施故事不用多说。她本是来自于乡野民间的农家女,只因出众的美貌,成为被利用的棋子,担负起打击敌国、复兴越国的任务。 但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似乎是功臣的必然命运。西施,这个为了复兴越国贡献最大、牺牲最多的女子,却成了勾践第一个要除掉的人。她从来没有选择命运的权力,当初被当做间谍送入吴国时,她无从选择;吴国灭亡之后,她同样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她的美貌既然可以让吴王夫差神魂颠倒,倾覆吴国,怎能不引起越王勾践的垂涎?从前为了国家的复兴,勾践可以卧薪尝胆,激励自己同时也激励人民奋发图强,也可以压抑自己的欲望,将绝世美女拱手送给自己的敌人。但是如今,吴国被征服,吴王夫差自刎,勾践也坐上了霸主之位,正是征服者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那么,摆在西施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死! 十年的吴宫生涯,西施含辛茹苦,曲意逢迎,使得吴国朝廷大乱,但她对这样的生活早已厌倦,也许唯有浩浩的江水才是她最后的归宿。无论是自沉还是被越王赐死,她都无怨无悔。 但是后人不忍心这位绝代佳人有如此悲惨的结局,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西施在越王宫受训三年,或许可能与越国重臣范蠡谱出过恋曲,而在西施死后不久,范蠡离开越国,更名为奇怪的"鸱夷子皮",似乎就更为这种猜测增添了几分可信度。更有甚者,流传出西施与范蠡偕隐西湖的美满结局。《越绝书》是东汉人袁康编撰的,所记载的吴越两国的史迹和范蠡等人的事迹,大多采用传闻轶事,事实的真相往往来自于传闻的可信性,那么西施到底有没有跟随范蠡隐居江湖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西施的下落很令人怀念! NO.6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千百年来,人们在肯定王昭君的历史功绩时,也对其个人命运给予了深切同情。杜甫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可谓王昭君的千古知音。王安石的明妃曲更是自出机杼:"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全诗从人性角度出发,对这位为国牺牲一生幸福的刚强女子的命运作了新的解读,感喟之情,溢于言表。 NO.7貂禅 貂禅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当然不忿。董卓老奸巨滑,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最终铲除了董卓。 貂蝉是《三国》这部男人戏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人物之一,并且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 但是,如果说貂禅是自愿成为连环计的工具,那只能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貂禅以倾国倾城之姿,沦为薄情寡恩的王允的歌女,又被迫周旋于董卓、吕布之间,身不由己,其情堪哀!后来貂禅不知所终,如果不是死于乱军之中的话,逃离苦海的她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呀! NO.8杨玉环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让后人永远记住了杨贵妃的绝世风华。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杨玉环除了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后来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一代佳人,自此香销玉殒。 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尽管她被赐死时,"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但是自私的唐玄宗终究没能留下杨玉环的性命。当年的万千宠爱,换来的只是一条白绫,杨贵妃泉下有知,不知会作如何感想? 红颜薄命,古今一辙使人哀! NO.9柔福帝姬 柔福帝姬,就是宋徽宗三十四个女儿中的一位,她在靖康二年(112)与徽宗、钦宗及赵氏宗室一起,被掳归金朝,成为离乡背井的亡国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有一女子来到宫廷,自称是柔福帝姬,从北方逃归。高宗命老宫女察验,觉得这女子相貌确实很像柔福帝姬,用宫中旧事盘问她,也能够答出八九不离十,唯一值得怀疑的是这女子的一双大脚,如何想像金枝玉叶的公主会生就一双天足呢?面对一双双怀疑的眼睛,那女子毫不惊慌,不胜悲苦地解释说:"金人驱逐如牛羊,曾赤脚步行万里路,怎能保持原样?"宋高宗觉得言之有理,尤其是听到这女子能够直呼其小字,便不再怀疑,下诏让她入宫,授予福国长公主的称号,又为她选择永州防御使高世荣为驸马,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此后,高宗对她宠渥有加,先后赏赐达四十七万九千缗。 绍兴十二年(1142),高宗生母显仁太后从北方归来,见到高宗,悲喜交加,拉着高宗衣袖垂泣不已。突然,她停止哭泣,急急告诉高宗说:"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颜子,柔福早已死了。"(当年京师有颜家巷,制作的各类器物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不坚实,因此时人称冒牌货为"颜子"。)高宗闻言大惊,立即下令将柔福系狱审讯,才真相大白(或说是女尼),曾经遇到一个宫女,那宫女说她容貌与柔福帝姬十分相像,又告诉她许多宫中琐事,于是她就冒名顶替,享受了十多年荣华富贵,使南宋王朝为人笑柄。轰动一时的真假公主案,以柔福被杀告终,最可怜的是那驸马高世荣,人们嘲笑他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然而,柔福虽然被诛,民间却流言纷纷,为她抱屈者大有人在。《四朝闻见录》、《随国随笔》等笔记,都记载了这样一种说法,显仁太后在北方多年,有许多不愿为国人知道的隐事,见柔福逃归,怕她泄露,因而强指为伪,亟命诛杀。高宗因奉母命,也容不得柔福辩解,最终使她死于非命。柔福帝姬在北国受尽屈辱,好不容易返回故土,却遭奸帝毒母出于不可告人目的的陷害,以致惨死。而高宗母子居然得以长寿,用梅毅先生的话说,真是苍天无眼哪! NO.10陈圆圆 陈圆圆,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后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曾被俘。三桂降清,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 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遂派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田畹占为私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后吴三桂纳圆圆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遂引清军入关,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陈圆圆复归吴三桂。后吴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圆圆的故事,版本很多。但笔者至今未见能超越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的描写者。尤其是金庸借陈圆圆之口对其所作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我不是人,只是一件货色,谁力气大,谁就夺去了。" 作为明末清初肮脏政治环境中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陈圆圆只能随波逐流,任人摆布。最终只能伴随青灯黄卷了此残生,至今思来,仍令人感伤莫名! 梁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它不是墓穴阴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带着凛冽之气地结束,它化了蝶,象征着高尚的爱情挣脱封建主义牢笼,以另外的方法获得自由,双宿双飞去。这个开放式的尾巴使整个故事变得抒情而唯美,无限开拓了想象空间。 整个梁祝的故事,其实是祝英台一人在独撑,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烘托作用。要么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么是梁山伯实在迟钝。三年来,对于祝英台的性别从不怀疑,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的种种借物喻人,都像是对牛弹琴,搞不好,梁山伯还以为祝英台有断袖之癖。 其实马文才也很委屈,他连面都没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进了别人的坟墓,叫他怎么不郁闷。 梁祝这样的悲剧是肯定不会再有了,现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学的,工作的,婚嫁的,想要嫁给男子,也没有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压着,而父母的权威性也沦落为参考意见。可我们这些祝英台真的如愿以偿嫁给了梁山伯,却苍凉地发现,其实梁兄不过如此。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帜晌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稚柩缈畲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植∈牛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肿运剑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置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 关盼盼也是死于扼杀过阮玲玉的那四个字——人言可畏。随着时代的发展,女人已经越来越不惧流言袭击,比如璩美凤、木子美。 仅有一双妙目是不够的,须得像红拂那样,目光如矩,一抬眼就能识辨庸才与英雄。红拂,隋末唐初的奇女子,出身风尘,却身居一品诰命,这般的直上青云,恐怕泱泱数千年,只有她一人做到了。 当然,红拂的美丽也功不可没,如果不是美女,深更半夜去敲陌生男子的门,他怎么肯冒着被杨素追杀的风险收留?如果不是美女,大丈夫虬髯客怎么会惊艳一场,以致于不能自拔,还对李靖爱屋及乌? 一个女人,既美丽又聪明仍然不够,像柳如是,那么的人秀于群,还是不得善终。她也曾像红拂那样大胆追求真爱,走到钱谦益面前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嫁人,就是嫁给了一种命运。 一个有智慧的美女,如果不想下半辈子太凄凉,那么,她的最大任务就是找到那棵树。 步非烟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武公业身为武将,虎背熊腰,性情骠悍。与心思细腻的步非烟完全是两种人,根本无从沟通。故而,步非烟经常郁郁。 有一日,她在院中赏花,神情萧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剑时腾跃而起的赵象瞥见,赵象年方二十,长相俊秀,正在家里攻读科举课业——他的朗朗读书声,也曾掠过步非烟的心波,使她伫足墙下,凝神细听。惊鸿一瞥后,赵象再不能忘记步非烟,他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恳求转达渴慕之情。守门人让自己的妻子去试探步非烟口风。赵步两人经仆人之手,对诗数首,定了情分。终于,机会来了,武公业在公府值宿,赵象逾墙而过,自此之后,武公业不在家过夜,赵象便与步非烟欢会。 就这么过了两年,事情再也瞒不住了,风声传到了武公业的耳中,他拷打守门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强压怒火,佯称值宿,伏于墙下,于二更时分抓住了赵象一片衣角,赵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业冲回房内,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步非烟怒吼,步非烟见事情败露,淡淡说了句,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扬起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烟。最后,以暴疾而亡的名义葬了她。 整整两年,作为一个男人,满足于这样的偷情之中,无所作为,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私奔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不知,那女子淡定从容,不置一辩,任凭毒打,始终不开口求饶,承担了这场孽情所有的悲哀与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赎了罪。 霍小玉是唐朝的歌舞伎,那年,十六岁,喜欢上了李益的诗,李益状元及弟,正在等待官职。长安城中,才子佳人初初邂逅,一见钟情,说不尽的缠绵,道不尽的缱绻。 而后李益负心,霍小玉将死,长安城人人皆知,有一黄衫客,路见不平,将李益架到了霍小玉门口。霍小玉抱病起身,泼酒在地,以示覆水难收,然后,说出了那句凄厉的诅咒——我死之后,必成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历来弃妇总是悄无声息的死,比如苏小小,崔莺莺,就算杜十娘,也不过是抱了一大堆金银珠宝自寻短见,不曾想过要报复谁。 霍小玉不是,她以命相酬,但绝不自认倒霉,善罢干休。亦没有像三流小说那样,见到情郎来了,回光返照之际,头上笼一层圣洁的光,原宥他的背叛,体恤他的难处,十指交握,约定来生再聚,凄美地死去——比如张国荣最后一部电影《异度空间》,正是女鬼念及旧情,放弃了索命。 原谅,这么一个高尚伟大的词,不是那么廉价的,比如《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一书中,有原谅,也有永不原谅,这与自尊有关。
从女性内裤可透出的性爱观04-01
如何正确认识女性性自慰?04-01
性与自我到底要什么?04-01
女人爱美,男人好色?04-01
让女人感到羞涩的性爱方式04-01
男人如何讨好女人?04-01
性科学研究按照性欲满足程度的分类标准04-01
性与快乐之间能否划等号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