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性文化 > 性幽默 > 大地的儿子(续篇)

大地的儿子(续篇)

更新时间:2025-01-21 00:49:06

  >>撷秀拾才>>人物素描大地的儿子(续篇)2007-03-2600:00:00文雅何江华

  编者按:2002年我们报道了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副主委万洪富在科研事业中的足迹。几年过去了,万洪富在不再担任研究所领导职务后,潜心于土壤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与探索中,几年来,研究成果骄人。2003年以来,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一项排名第一,另两项排名第六),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授权专利两项(一项排名第一,一项排第二),地市级奖励3项。我们这里报道的只是他其中之一的研究成果及其风雨历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金秋季节,人们都在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温馨和舒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粤大地风调雨顺,也正收获着丰收的喜悦。但是有一个年过半百的土壤科学家却在为这繁华与丰收下隐藏的危机而忧思:广东省1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适宜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耕地面积非常有限,人均耕地只有0.49亩,不及全国人均的40%,只有世界人均的13%,并且仍不断受到挤占、破坏和污染。“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丧失了土壤资源的有效承载,民何以为生?广东省的粮食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土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管理。这就是那位忧思者――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副主委万洪富研究员,一位高瞻远瞩、求真务实的土壤科学家。历经了长年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他深深体会到,不仅各级政府需要科学有效地管理土壤资源,农民也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田地土质如何?适合种什么作物?适合的程度怎样?怎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改善耕作经营方式,获取更大的报酬?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全面系统地掌握土壤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广东省境内经历了两次全国性的土壤大普查,资料全锁在各级农业部门的柜子里,长期以来没能为民所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体恤农民、关心农业的科学家,他感到有责任去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个宏伟的理念诞生了,他要把海量的、复杂的土壤资源数据数字化与信息化,建立在公众平台上与民共享;要将土壤资源与农作物布局及农业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为农民办点实事。在这种理念支撑下,万洪富组织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由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主持,华南农业大学参加。凑巧的是团队的前五名中有4位是九三学社社员,除万洪富外,他们分别为郭治兴、文雅、邓南荣。经过反复论证,于1999年的秋季,“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应性图谱”成功获得了广东省百项工程的立项资助,其后又得到省农业厅的经费支持。

  经过万洪富的深思熟虑和统筹安排,在随后的2000多天,项目团队的任务分成三块,一块是资料收集和野外采样调查,一块是土壤资料信息化工作,一块是作物适应性图谱工作,每项任务环环相扣。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数据是项目的基石。野外采样主要是采集各土壤类型的剖面标本和样本,并拍摄记录各土壤类型的景观特征。由于不同土壤类型分布在广东省境内不同的地区,项目组成员不畏艰辛,一路跋山涉水,足迹踏遍整个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的山山水水,野外调查累计行程上万公里。有时为了一个典型土壤剖面形态,需要在一个闭塞的山区或远离公路田地里开挖约1米见方的大坑,有时为了一个景观视角,或登上车顶,或爬上远处的树杈。队员们脚走痛了,手起泡了,毫无怨言,还是满怀激情地日夜兼程,一路上撒下了他们的欢笑。前前后后经历了一年半的艰辛,终于完成了涵盖广东省全部131种土属标准诊断剖面,拍摄照片2000多张。采集土壤样本1000余个,分析数据上万个。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收集频于流失各种土壤数据及1:100万和1:20万土壤图近70幅,图幅图面面积近80平方米。包括土壤类型、土壤N、P、K、土壤有机质、土壤微量元素的系列图件及表格资料。

  “基石”夯实了,接下来便是土壤资料信息化的任务了。这是一项海量数据的数字化工作,任务繁重,费时费力,并且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高。数字化是在大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完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每张图纸上细小的图斑只能由专业人员在数字化仪上手工一条线一条线地跟踪,然后每个图斑的属性也只能通过键盘一个个地输入。工作久了,不管睁眼闭眼浮现在眼前的全是斑驳的地图斑块。这项工作繁琐,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因为繁琐失去耐心,将会对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对后续分析工作及整个项目的结果都将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这项工作需严格把关,专人负责,多人共同完成。曾几何时,当成员们因工作的繁琐而泄气的时候,都能及时得到万洪富的关心、协调和鼓励,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这样,通过成员们不辞辛劳的参与和培训一批批的数字化人员,经历了大致2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全省1:100万和1:20万土壤资源系列图件的数字化工作,并建立了两种比例尺系列的土壤资源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形成空间记录近40万条,属性数据200万条,数据库容量1000兆的大型土壤资源数据库。这是一项巨大的基础性工作,在这个基础数据库建立以后,就是专业人员进行的基于WEBGIS的编程工作了,其目的主要是建立土壤数据库系统的网络共享平台,只要政府、公民有需求,只需登陆他们的网站名,点击广东省任何一个地方,该地点的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典型利用特征及其土壤景观都能清楚地展现在眼前。

  建立了土壤数据库后,项目组成员又迎来了下一道难题,即作物适应性图谱研究。其目标是找出适宜于广东省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的作物种类,并评价其适宜的程度。这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到目前为止,农作物适应性评价大多是以单种作物或几种性质相似的作物评价为主,像这种对一个区域所有适宜的作物进行评价还是首创。刚开始的时候,队员们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着手。万洪富研究员深知成员们的困境,曾多次组织讨论,集思广益,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项目组成员参加国际和国内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次反反复复的详细论证后,终于确立了可行的技术路线。作物适宜性图谱研究不仅需要土壤数据库做支撑,还需要气候要素数据库。在这两个数据库的支撑下,依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作物环境条件数据库(ECOCROP1),从其中的1700多种农作物中筛选出适宜广东省土壤和气象、气候条件的农作物种类,依照这个思路,筛选出了64种作物,并建立了这些适宜的农作物环境条件数据库(包括土壤条件和气候、气象条件)。在这个数据库中,还只是各种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条件,如土壤质地、土壤排水、土壤坡度、坡向、土层厚度等要素和气候气象条件,如光、热、水、气候带等要素的最适宜和可适宜的范围,即适宜的二级指标体系。要做好作物适应性图谱的工作,还得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需对每一种作物的适应性条件做更细致的划分,即建立每种作物适应性评价的多级指标体系。由于各种作物的生理生态条件各不相同,并极其复杂,每种作物的指标体系都是在二级指标体系下进一步细分,再经过专家的论证。这样每种作物的适宜性指标体系共划分了四级,分为最适宜、适宜、可适宜和不适宜。在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及各项数据库都完备的情况下,利用评价模型在ARCGIS平台下进行了作物适宜性评价及适宜性图谱的研究。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无不凝聚着万洪富的倾心关注与全体成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了6年的寒来暑往,“广东省土壤资源及其作物适宜性图谱”项目也迎来了硕果累累的季节,一项项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包括三大图谱系列:土壤景观-诊断图谱、1:100万和1:20万土壤空间信息图谱、广东省64种作物适宜性图谱以及在这三个成果基础上,基于计算机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建立的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资源的共享平台,还有一项是完整的广东省作物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不仅实现了广东省土壤资源的信息化、实现了广东省作物适宜性评价的定量化与数字化,同时拓展了地学信息图谱学说的土壤学内涵,显著推动了土壤信息图谱分支学科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这些成果为指导广东省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及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东省环保局全省土壤污染调查、农业厅全省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广东省地质调查院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广东省国土厅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等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数据及依据。

  这些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著名信息学家孙九林院士在评审意见中这样写到:“该项成果从图谱的全新角度解释和利用土壤资源信息,形成了土壤信息图谱分支学科。”国际著名土壤学家,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分类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三大土壤分类系统之一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奠基人龚子同先生这样评价:“本成果对广东省土壤资源信息的保存和使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水土保持协会主席Samran博士在对比了同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后对本项目进行了高度评价:“广东省土壤资源及其作物适宜性图谱”是全球亚热带地区土壤学研究最具特色的开创性工作。”同时还有多家媒体对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及成果进行了报道。

  伴随着一项项成果的出炉,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论文和专著不断地推出。出版专著3本,其中《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由广东省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全额资助出版(该书近500页全铜版纸印刷)。《广东省土壤系列图》获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该版权是我国首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壤专业全系列图。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20篇;ISTP5篇;CSCD103篇;共引用422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6次(其中国际会议2次,地区会议1次)。授权发明专利1项,最新一期《环境》杂志(2006年11期)对该专利进行了详尽报道。同时在项目的执行中培养博士3人、硕士18人。

  2005年,“图谱”课题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学家赵其国,中国工程院士、信息学家孙九林,中国土壤分类权威、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龚子同等专家评为“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此项目申报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申报广东省自然科学奖的项目真可谓强手如云,他们几乎清一色来自在穗的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中央直属重点大学。论单位,“图谱”课题仅是省一级的研究所主持。第一轮初评结果出炉了,“图谱”申报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类前两名分别是中央所属的研究所和重点大学,“图谱”课题仅名列第三,而初选名额仅有一名,形势十分严峻。第二轮是在生物学科组答辩,万洪富简明扼要和精彩的答辩使“图谱”项目顺利进入前两名。又是一个金秋季节,人们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来自省内同行9名专家,静静地听完了万洪富对课题扼要的汇报后,进行了多方提问,综合审查。万洪富以精准的数据、敏捷的思维,详细回答了专家提问。当场就有一位专家赞许“图谱”课题:仅以你们给政府和民众提供的土壤资源信息平台就可获此殊荣了。会后专家无记名投票,“图谱”以全票通过,此时“图谱”课题已跃升至生物学科组的第一。最后在全省的大评委会上,“图谱”课题顺利地通过了最终审定。获全省六项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一项。

  丰收是喜悦的,就在项目组成员正沉浸在喜悦之时,万洪富凝望着案头那厚厚的专著《广东省土壤资源及作物适宜性图谱》,一连串新的思考又在他的心头涌现了:如何使这些成果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为绿色广东增添一抹新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大概就是万洪富此时真实心灵的写照吧。

  网站搜索信息标题:信息正文:

大地的儿子(续篇)相关文章:

看一分钟笑一天的成 人笑话01-21

姐弟恋为何成为男人最爱?01-21

我们再来一次吧!01-21

买伟哥01-21

荤段子01-21

单身“病态”症状揭秘01-21

女人如何才能靠近幸福?01-21

挖鼻屎 (狂笑)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