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母亲节到来之际,亲友及朋友们都在向彼此的母亲祝福快乐。然而,有一位母亲此时正承受着万般羞辱及身心摧残的折磨,她就是奥地利的伊丽莎白·弗莱茨勒。现年42岁的她,曾在过去长达24年的噩梦中,遭受着亲生父亲约瑟夫·弗莱茨勒的囚禁及性迫害,并先后生下子女7人……
事件一经曝出,顿时震惊了全世界,并使华尔兹之乡为之蒙羞。为此,奥地利总理古森鲍尔曾做出解释,该国作家和心理学家也就此发表过评论及学术分析。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多瑙河流域的欧洲文明古国,居然会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乱伦暴行?而且在长达24年的时间里,家人和邻里居然一无所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约瑟夫向女儿伸出毒爪,行此禽兽不如之事件呢?
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双重暴力,造就约瑟夫扭曲的性格特质
据了解,约瑟夫1935年出生,4岁时二战爆发,纳粹统治的“病毒信息”充斥其幼时的“程序记忆”;另外,其儿童时代基本上在母亲对他的暴力迫害中度过。来自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双重暴力经验,造就了约瑟夫扭曲的性格特质。
碰巧的是,也正是奥地利的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曾对此类事件做出过详细诠释,并预言幼年时期遭受过性侵害的人将会终生蒙受强烈的自我冲突,甚至精神分裂。进一步说,就是当某人在童年时遭受过性侵害,他/她便极有可能由幼时的受害者转变为后天的迫害者。
心理学认为,幼年性侵害不仅表现为对性的实质性侵害(侵犯身体),也会以不同形式体现于隐性性侵害(心灵摧残)。比如母亲对儿子的暴力,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即会导致“母亲讨厌我”,甚至内化为“对亲近女性的仇视”。
在约瑟夫的第一次性别认同期,也就是6岁前后,他恰恰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上述经验。同时,据心理学研究,来自母亲的暴力往往会给孩子形成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这要比父亲对孩子的暴力更具有杀伤力。
因为母亲是孕育生命的人,那么当她施暴时,体现出“对生命本质的否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母亲的暴力会给孩子形成致命伤,甚至可以导致一个人不想好好活着了。据了解,少年犯中近一半有被母亲迫害的经历。
回到约瑟夫个案,由于童年遭受了母亲的暴力,他会将此致命伤延展到后天的两性关系里,一方面,他会寻找或创造如母亲一般亲近的女性(妻子、情人或女儿),并加以“迫害性重温”,以达到报复母亲、触摸创伤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会极力控制这种关系。因为对于当年的约瑟夫,无论如何也无法阻止母亲的打骂,于是他只能把这种身心摧残记忆下来,形成生存经验,等到时机成熟,便会如条件反射一般将迫害经验“反刍”———母亲对他的迫害,即形成他对女儿的迫害;加之他童年耳濡目染的纳粹统治,与他建造地牢(集中营、防空洞、避难所)的行为不无关联。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为一本书,那么童年时代便已经完成了目录撰写
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不仅体现于自然环境,也见诸于人类社会。心理学多年研究证明:大多数人的人生大纲,早在6岁前后就已经写成。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为一本书,那么童年时代便已经完成了目录。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3岁看小,7岁看老”。
也正因为如此,《三字经》才特别强调母爱的教育方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诣在“母亲决不可以打骂孩子”。
祖先智圣和现代心理学家一样,都深知家庭暴力的严重后果,它不仅会给一个孩子造成致命的心灵创伤,更会给社会增添诸多不安定因素,小到局部犯罪,大到反社会人格,其实大都缘于家庭关系中的病态与畸形。
记得有这样一则比喻:南美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很可能会导致北美的一场龙卷风———那么一个家庭不经意间的打骂孩子,是不是也很有可能导致将来社会的一场风波?!其实,这个道理已经在上述个案中得到充分诠释。
性生活有助我们抵御感冒入侵01-20
女性安全期避孕需注意四大要点01-20
青少女的自我保健常识01-20
女性阴道保湿与保养的妙招01-20
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01-20
夏日做爱前的性保健工作01-20
性生活时间最好控制在多久01-20
夫妻莫亲热的六个时间段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