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大学生上网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宣泄心理、网上娱乐心理、寻求自我价值感、情感表达心理、探索和尝试新生活。而与网络行为相伴而生的各种各样的心态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和调适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跨入新世纪,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急剧的变化,它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消费能力的年轻人,都有上网的经历。对先进知识和技术有特有的知觉和敏锐的大学生,对网络化的时代有不一样的追求,他们是最具有网络意识的群体。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他们通常可以在网吧、学校计算机房、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以及宿舍高速连接因特网。上网聊天、打游戏、网恋、查阅相关的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确实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这里不是指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换电子邮件,也不是指上网寻找有用的信息,这是他们网上活动的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区分“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大学生网民的不同并不是仅仅指他们每周上网的时间,而是强调他们在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非依赖性”大学生网民大部分时间用在直接发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上。“依赖性”大学生网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互联网同步通信环境中,如聊天室和多用户网络对抗游戏[5](第201页)。据了解,大学生网民绝大部分属于“依赖性”上网者,而且女生多以上网聊天为主,男生多以参与多用户对抗游戏为主。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表现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淡漠了友情和亲情。大学生对网络的这种迷恋是一种精神依赖的表现,如同吸食鸦片一样。有的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电脑为伴。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着大学生做出这样的行为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动机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二、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动机分析
(一)、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3] (第26页)。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个体的潜能得以实现。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中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凭借其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们的关注,优异的成绩是一些学生骄傲的资本。然而,进入大学来的都是各个地方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他们很多人的这个赖以凭借的资本突然没有了,不少大学生由中学时老师的宠儿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自信心便垮掉了一半[1] (第10页)。而且由于他们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其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便无从谈起。于是,他们被由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缠绕着。由起初的心理压抑进而产生了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一切地原谅自己,放纵自己,进而到网络上寻找满足感,找回原来的“辉煌”的自我。
大学生有很多的需求,但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却能轻易地得以满足。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上网以求得暂时的解脱。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而且,这种成功的机率会大大的增强。尤其是在网络对抗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高峰体验”。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受。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获取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这让这些在学校活动中少有表现的学生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感觉又会强化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
(二)、心理宣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的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造成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而心理压力相对较重的现象。学习不顺、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生活的窘困等等,让他们吃不香,睡不好,令他们不安和烦恼[1] (第124页)。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使他们对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大为不满。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进而影响学习、身体健康、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行为的“心理驱动系统”由两种心理倾向构成:一是寻求满足的、进取的心理倾向,一是避免伤害的、防卫的心理倾向[3] (第318页)。大学生在寻求满足,进取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其产生避免伤害、自我防卫的行为,以求获得心理的平衡。网络由于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这给大学生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让他们从日常的精神紧张中解脱出来。因此,网络极易成为许多大学生躲避孤独和排解心理压力的场所。上网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松弛身心的一种方式。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这如同人们喜欢唱卡拉ok、听摇滚乐、喜爱足球一样,是因为可以通过尽情的呼喊、喧闹发泄心中的郁闷。
(三)、网上娱乐心理。
网络被称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他具有传播速度快捷,彻底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等优势[2] (第9页)。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目前的文化和娱乐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且,网络还拥有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达到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性艺术效果,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网络媒体可以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而存在,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和信息都是封闭的,受众只能随着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网络传播中,网络受众可以主动接受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性;网络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所需要的信息,可以参与媒体的传播活动,成为媒体的一部分或与媒体传播者交流沟通。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在线播放电影、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大学生网上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多感官的刺激,让人体验到心跳、体温、眩晕、紧张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真正的审美通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网络传媒具有的这些特征和功能正好和大学生具有的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对新事物、新知识反应迅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心理特征相匹配。故上网冲浪成为他们业余休闲的重要形式。
(四)、寻求自我价值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优越和展示自己的专长[4] (第212页)。所有这些,都使人需要别人,需要同别人进行交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并保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渴望友谊和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比以往更加迫切的交往愿望。然而现实生活里,诸多捆饶大学生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是最令人烦恼的。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这些学生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在网络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根据你的话语来形成对你的印象;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表达自己比较真实。这对那些现实中觉得地位卑微的学生更有吸引力。不论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彼此陌生的人可以相见,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在互联网上形成一种理性而又持久的亲密朋友关系。他们还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多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通过这种交往,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得到确立,自我评价也会提高。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即自我价值感得到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以确立,就会觉得生活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热情。相反,如果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确立,就会没有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感。这也正是一些学生沉湎于网络的内部动机。
(五) 情感表达心理。
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网民的一个重要的需要。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以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为要素的广义的人类之爱[3] (第24页),是一种潜藏在大学生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使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的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在网络中结识朋友,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情感交流、尊重和满足感。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使每个人都有的对爱的需要得以满足的场所。在网络里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聊天、建立个人主页、网恋和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在大学生的聊天中,聊的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他们在网络里绝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爱好兴趣是什么,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相互交谈、互相倾吐着秘密。在网上,一个人的所思所想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筛选才反映为文字,它展示的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经过粉饰的或者是理想中的自我。他们在这里可以寻找理想化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这种现代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内心深处孤寂的心灵。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经历它,但他们不会去经历它。
(六)、探索和尝试新生活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过着同样的生活,难免产生单调乏味,缺少新鲜感。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一个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们仍然不满意,他自己仍然不安宁”,因为缺少了“一种能够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3] (第23页)。因此,追求新鲜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本性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和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大学生上网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不断扩展的、不断更新的、能够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这种新鲜感包括惊奇、喜悦、清新和振奋。动机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有理解环境的需要。上网可以使大学生走出生活的空间,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自己的一个狭小空间内,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可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可能放弃学业到处去旅游。网络给他们提供了过一种与现实不同的生活的机会,使他们的好奇心理得以满足。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到别处去“看一看”,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另一方面,在虚拟社区里,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且满嘴的土话;粗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含羞羞涩。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这种“身份丧失”的变化可以让大学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
三、缓解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方法和途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依赖性网络行为动机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内隐的如自我实现、宣泄、获得自我价值感,也有外显的如娱乐、探索和尝试新生活。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希望摆脱那种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生活的内心渴望和无意识的乞求,同时也表露了他们对成功、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的向往和追求。但总的看来都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是可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的。
第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
第二 、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网络心理障碍如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是指一些人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5] (第192页)。因此应教育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提高学生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尽快矫治。
第三 、加强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网民的网络文明素质。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作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这样学校可以保持对网络的了解、知情和监控,既争取了对网络的主动权,又增强了对网络的可控性。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
成长中的80后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11-01
导致大学生自卑的两大因素11-01
给毕业生选择工作的六步建议11-01
青少年无原因骨痛小心骨癌!11-01
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11-01
初中生家长怎样批评孩子11-01
青春期培养健康心理11-01
青春期少女要警惕这些疾病上身!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