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电视或者是电影场景就是一位病人身患绝症,但是病人的家属要求医生不要告知病人的实际病因情况,而是说一些安慰的好话。这样可以让病人在心理上面得到安慰,同时不会太大的打击到病人,那么为什么说医生的几句话就可以让病人送命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作文库知识百科小编一起去了解关于医生的沟通技巧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与医生进行交流治病。
医生的四句话带走了一条生命
有一位病重的农村人,好不容易借了点钱去县城的医院挂了一个“水平很高”的专家号。一见面,医生看一些检验报告就说:“你来的晚了。”紧接着就是第二句:“没法治了,”再然后第三句话就是:“回家吧。”当听完报告之后的病人心理就承受不住了,但是还是央求医生:“大夫,您再给我看看吧,看看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
“你早干吗去了!”听了医生的这第四句话,病人当场就腿软了……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导师刘志平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这不是虚构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而这位患者,还没出医院大门就一命呜呼了。
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最脆弱,这个时候医生如何对待他,会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今,有多少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能抬头看病人一眼?一旦病人问得过多、问得不专业,又有多少医生能够笑脸相待并耐心解答?
我们知道医学从来都是不是一门很纯粹的科学,它是和人进行打交道的,而医生的职业冷漠也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会影响一个人生命。
是治病,还是给人治病
着名的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武器——手术刀、药物和语言。
很多医学生入学的时都学过这句话,但工作后,往往最容易忽视语言这种武器。
一位35岁的准妈妈,为在哪个医院生孩子四处打听。有一天,她在北京妇产医院检查,正好年近过七旬的老大夫吴连方当班。结束检查后,吴大夫并没有离开,而是用手臂托住孕妇的头颈,帮孕妇从床上起来……这位准妈妈毅然选择了北京妇产医院生产。这个故事后来以《寻找温暖的产床》为题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
人文关怀的缺失就会导致医患双方的相互不信任,这样就会加剧医患之间的矛盾激化。根据中国的医师协会的统计,有90%的医患之间纠纷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医护人员的服务不到位以及沟通不恰当等等的原因造成的。
对于医生而言,治病越来越像修理机器,甚至个别医生做完心脏介入手术后都不知道患者多大岁数、到底是男是女,这都反映出了医学和人文之间距离越来越大。
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的职责是看“病”,医生只需要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治疗,至于治疗态度是否生硬、治疗动作是否粗暴、是否有不尊重病人或是漠视患者之嫌,是次要问题。很多地方,医生语气粗暴地命令患者“站着、躺下去、衣服掀起来”等现象早就见怪不怪。
问题到底出在哪
“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博士在德国进修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他的导师是名艾滋病治疗专家,有天出诊的时候,一位艾滋病感染者突然发疯似地冲向他的导师,在胳膊上狠狠咬了一口。这位博士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病人的头发使劲甩了出去。然后,关切地扶起倒地的导师。
哪想到,老教授一站起来,就冲他吼道:“你为什么如此粗鲁地对待我的病人!”刹那间,他竟不知道如何回答,尴尬万分。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航天中心医院心外科医生曲波曾经把照顾入院病人比做“作画”,医生画好一笔,护士来画好一笔,甚至护工画好一笔,才能完成这一杰作。
“一个败笔,就能毁掉一幅名画。”从1994年起,他负责的科室,出现去世病人,医护人员都默哀致敬,完成这幅“名画”的最后一笔。而这个规矩,也作为唯一不处罚的条例写入科室规章。
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着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感慨,“医学本来就是个非常不确定的学科,不能因循守旧。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体现在医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一种情感,把这种情感融化在血液中,就会成为手术前那严谨缜密的分析,手术中那一刀一剪的精确,手术后那无微不至的观察,决策时那设身处地的思考。”
医学人文,到底能不能教
知识是能传授的,而德行能否传授?
“即便德行教不会,至少有些准则和规矩是能教的。譬如,医患沟通的一些原则与方法,以前医生要经过很多年才能体悟到,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授,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表示,还是要真正从道德和价值的层面,而不是技巧的层面来教育医生。
给医生:请记得回应患者
没有一个医生不是真心想把病人治好的。然而现实中,医患矛盾的产生,往往就是在关键时刻,医生们“不会说话”——不知道怎样向患者解释病情。”医师人文培训导师刘志平说,“这里面学问大得很。”
比如,患者一进诊室的门,医生就微笑、点头,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任。“让患者感觉到你是他可以依靠的人。”
然后,耐心地让病人叙述自己的病情,面临的困惑,尽情释放内心的恐惧和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应该频频地点头、用一些“嗯、嗯”的语气词,表示理解,让患者感受到尊重。
在向患者解释病情时,医生要注意病人的背景,农民患者对医生的话较为言听计从。教师人群则被很多医生公认为“最难听话”的病人,因为他们有很严谨的探讨精神,喜欢追根求源弄个明白。
那么,就请医生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药物副作用与药效的比较、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弊衡量上,一定要注意解释决策的过程。“总之,言不在多,有爱则灵。” 优秀的医疗技术、高新的医疗设备,并不总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医生良好的语言,不是药物胜似药物,可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让他更加配合治疗。
而“不爱说话”常常导致漫长而艰苦的治疗功亏一篑。
刚刚成功做完支架手术的一位老人,出院当天,小孙子来病房接爷爷回家,老人一高兴,弯腰抱起迎面跑来的小孙子,当时就病症复发去世了。事后,悔恨的医生们自责:“要是早点说一句术后注意,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同样是刚手术完的老人,家人接老人回家,抬着担架上6层楼时,由于忽上忽下地摇晃,老人冠心病复发。抢救无效而身亡。事后医生们悔恨:“要是说一句话,让他们抬轮椅上楼,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如果病人走出你的诊室以后不能够做到病情得以减轻1/3,你就不是一个好医生。”一名地方卫生官员说。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一片墓地中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一位着名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话,值得所有的医生记一辈子。
医生和患者之间应该怎样沟通
就医的时候最重要的莫过于和医生的沟通,这是治疗的第一步,只有医生正确的掌握了你的病情才能对症下药,但是往往沟通的时候不是特别顺利,导致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产生抵触心理,延误病情好转,可见沟通是如此重要,那么医患之间应该如何沟通呢?
医生的沟通技巧
学会倾听
在病人描述病情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千万不要打断病人讲话,这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礼貌,会让病人对你的印象变差,进而对你的医术产生质疑,影响以后的治疗。
一心一意
每次只看一个病人,不要同时看好几个病人,因为这样会使的病人认为自己不被重视,从而引起抵触心理,和病人交谈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耐心交流
患者在患病的时候情绪难免不稳定,可能会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此时,作为医生一定要有耐心,不厌其烦的跟病人交流,不能显出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更甚者与病人起了争执。
说话威严
通过病人的描述,你对病人的病情有了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你的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此时你说话的时候需要有威严,让患者觉得很有权威性,才会对你产生佩服心理,坚定了治好的信心。
解释处方
确诊后就可以开处方了,写完处方后一定要对病人进行解释,交代服用方法以及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切不可让病人茫然若失,不知所措。
患者沟通技巧
清楚描述病情
这是治疗的第一步,很多患者在描述病情的时候含糊其辞,不能详细和正确的描述自己的病情,使得医生不能正确的对你的病情进行判断,更有甚者导致医生的误诊,可见,清楚的描述病情是很重要的事情。
态度要端正
人在生病的时候难免会心情不好,时常发脾气,当你就医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你找医生看病,是你有“求”于人,所以态度一定要端正。
不要插话
当医生对你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时候,不要打断医生的讲话,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即便是你真的有问题想要提问,也要等医生说完之后,这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礼仪。
注意事项
学会倾听不限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也理应如此。
医生在为患者诊断病情的时候一定要有威严,让病人觉得你很有权威,提高患者的信心,这样有助于患者接下来的治疗效果。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打断,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也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礼仪。
结语:我们在看了上文中,由于一些医生的不负责的一句话就会导致病患出现病情恶化或者是直接一命呜呼的现象出现,那么这也就告诫大家不管是医护人员还是病患在与其进行沟通的时候都应该要做到描述清晰,态度端正,和蔼温婉的去交流,而不能够给病患带来心理压力。
没事揉一揉这块肉 谁能看出你都80岁了11-23
用热水洗脸好吗 什么水洗脸对皮肤更好11-23
记忆力衰退的原因 吸烟会让你记忆力下降11-23
健康小常识 9个伤人早餐误区切勿乱进11-23
健康小常识 体检项目越多越好吗11-23
早餐食谱大全 早餐吃什么最有营养11-23
喝水的学问 别让喝水变成服毒11-23
夏季减肥8常识 养颜甩脂必变瘦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