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用于同伴交往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有调查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校的一天中与同伴交往的情境高达299个。
同伴接纳与否关键在于相互作用
由于同伴的能力相当、地位平等,属于一种水平关系,因此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在同伴群体中,个体的社交地位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非常受欢迎,有的非常不受欢迎,有的地位一般。心理学上用同伴接纳来表示个体被同辈群体接纳喜欢的程度,它反映了个体同伴关系的好坏。
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儿童常常有许多破坏行为和不当行为、极度活跃、说话过多、有许多单独活动。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很害羞、不敢自我表现、攻击少、逃避单向交往。同样,影响同伴接纳的因素在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体现,如越小的儿童越看重外部特征,越大的儿童越看重个性特点。
心理理解能力影响同伴关系
为什么有些人受到同伴的欢迎,而有些人则遭到同伴的拒绝呢?除了以上这些个体特征外,笔者还发现,学生自身的心理理解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什么是心理理解能力?通俗地讲,每个人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内在心理层面归因时,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式,这是心理理解能力的核心内容。不同个体的心理理解能力有所不同。一项对中小学生历时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推测他人心理是否准确、推测他人是有意还是无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在同伴中的被接纳地位。
研究者给中小学生呈现一些同伴交往情境。情境中,主体遭到了同伴的拒绝,如“同伴没有来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或“同伴没有借给自己一本书”,请中小学生从心理层面进行原因解释。结果发现,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同伴拒绝,是由于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而这些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遭到同伴拒绝。另有一些中小学生认为,同伴的拒绝是由于碰巧有事等客观原因。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提名为受拒绝的个体。这一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的理解会影响同伴对他们的接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训练被同伴拒绝的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
中小学生自身、教师和家长在中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面对同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失败的情境时,一定要采取积极、理解的心态,而不是盲目以为同伴不喜欢与自己交往,从而进一步采取消极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被同伴拒绝排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教师应尽力理解、帮助学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对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积极处理,改善其他同学对该类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家长而言,无论孩子身处怎样的逆境,都要抱以理解、关怀和支持的态度,只要坚持不放弃,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一定会走出被动的心理态势,拥有更为愉快的同伴交往经历。
学生斜肩膀看书原是脊柱侧弯01-23
中学生和小儿多动症需要治疗吗?01-23
孩子经常被吓唬会产生的不良后果01-23
高考一天三餐吃什么 高考饮食注意事项01-23
小学生多动症怎么办呢?01-23
专家支招,考生心理该如何进行有效调整01-23
青少年鼻窦炎怎么治疗好呢01-23
学生睡眠少6小时增肥胖风险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