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母婴 > 早期教育 > 宝宝无缘无故总爱发脾气 不同年龄段对症下药

宝宝无缘无故总爱发脾气 不同年龄段对症下药

更新时间:2024-10-31 22:27:04

  很多家长都在头疼,家里就像供了个皇帝,经常发脾气,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孩子任性,发脾气,跟家长很有关系。下面跟随作文库知识百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

  1.父母放纵的结果

  现在许多家庭是一家一个宝,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所以造成了只要是宝宝要求的,父母往往会尽量去满足的局面。正是家长的这种放纵,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毛病。假使某次孩子的需求没被满足,他就会不高兴地发脾气。这时家长如果只一味地妥协,孩子尝到发脾气的甜头,以后遇到相同情况就会用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缺乏安全感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外,还有对于安全的需求。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如果被家长忽视了,这会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他们会不安甚至感到恐惧,他们忍不住发脾气以此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3.被挫折所困

  宝宝有着天生的求知欲,从出生就开始不断地学习。这一过程中宝宝难免会出错,他们也会感到焦虑、羞辱,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

  4.没得到应有的尊重

  宝宝慢慢长大了,凡事逐渐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他们喜欢去表达这些想法。家长如果在孩子讲述时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这可是会让他们很火大的。

  5.身体不适的另一种表达

  孩子年龄还小,有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身体的不舒适,也许有时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这时他们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是直接用发脾气来表达。

  6.父母错误的示范

  宝宝可是很有求知欲的,他们从模仿开始学习,由身边的一切学起。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就是父母,所以他们喜欢先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如果说家长是火爆脾气,经常在孩子的面前动怒发火,孩子也会跟着学起来。

  7.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据相关研究发现,坏脾气是吃出来的。如果孩子偏食,比如特别喜欢甜食、肉类,他们体内会积蓄过多的酸类代谢物,血液中的茶酚胺也会升高。这些改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会使孩子脾气暴躁、不稳定。

  8.先天气质的影响

  宝宝先天气质不同,行为反应方式也不一样,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一种胆汁质气质,它的典型特点是情感外露、脾气暴躁。

  正当的需求给予满足

  比如,孩子吵闹着想自己吃饭,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不好或者吃的衣服、桌子、地上到处都是,因而不予满足;还有的孩子想自己喝水,家长怕洒身上,也会拒绝孩子。类似这类需求,家长一定要满足,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才能不断地进步。

  2岁内不正当的需求转移注意力或冷处理

  2岁以内的孩子还没有对错的概念。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演员胡可之前在一档亲子类节目中的表现就很好,当小鱼儿在超市里大哭想要某种商品的时候,她就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也不怕孩子的哭声引来他人围观,反观小鱼儿片刻之后自己停止了哭闹。

  2岁以后正当需求要给予满足,不正当的需求要讲道理

  所谓隔辈亲,有的家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疼孩子疼的不得了,爸爸妈妈拒绝的需求,基本上孩子都能在他们那里得到满足,这同样也助长了孩子任性的行为。因此,家人要统一态度,拒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明确地知道,一些与健康和人身安全相关的事情(如坐安全座椅的时候要抱抱)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2岁以后的孩子,已经逐渐明白是非对错,拒绝孩子需求的同时一定要讲道理、引导,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行。“你这样做对不对?”“不可以这样做哦”。这一点,贾静雯在亲子类节目中咘咘不吃饭时,贾静雯就会问咘咘“你这样做对吗?”“不可以这样对不对?”

  当孩子发完脾气后,要告诉他这件事情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虽然批评了孩子,也要让他知道你还是爱他的。但是一定不要容忍孩子人身攻击的行为,要让他知道这是不能被接受的行为。

  孩子任性,发脾气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任性。没有到该年龄段的孩子,家长要提前知晓处理方法;已经存在该问题的孩子家长,长时间形成下来的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耐心加以引导。

  除了家人正确养育外,有些孩子爱发脾气是病态的。如果孩子发脾气时,出现屏气和昏厥;4岁之后脾气爆发的时间加长,程度加重;伤害自己或他人,或损坏财物;常常做噩梦,在行为和排便训练方面有严重的问题,感到恐惧或过于独立。有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建议带孩子到医院咨询专科医生。

宝宝无缘无故总爱发脾气 不同年龄段对症下药相关文章:

如何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10-31

宝宝看电视的禁忌注意10-31

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家长如何回答10-31

如何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10-31

如何给宝宝踏实的感觉10-31

家长如何给孩子安全感?10-31

家长要多给孩子“逆向关怀”10-31

家长谨慎给孩子营造教育“陷阱”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