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高血压困扰,每天测一测血压也成了他们日常必做的事,如果血压处于正常血压范围就很开心,如果不正常则又担惊受怕!但很多人血压都测不准,这是为什么?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又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冠心病、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医学专家建议高血压病患者自测血压,自测血压是指患者在家中自己或者由亲友帮助完成的血压测量。高血压病患者自测血压既简便易行又有诸多益处。
邻居老李得了高血压,在医生的建议下,女儿为他买了血压计,让他每天定时自测血压。但是常常有这种情况,老李自测的血压数值与医务人员所测的不一致,甚至有时还相差很远,这让老李感到十分苦恼。
人的血压每天有两个高峰期,即早上6点至9点和下午5点至晚上8点。部分早期高血压病患者有可能血压仅在高峰期高于正常值。
老李在刚刚患上高血压的时候就曾被漏诊了,因为这两个高峰期正好避开日常门诊的时间,所以易造成漏诊。
高血压病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一定成比例,有些患者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有些患者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因此切不可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而调整药物。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治疗,治疗方案很可能多次变换,因此,患者定期自测血压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正确评价用药降压效果的重要依据。
但为什么老李自测的血压数值常与与医务人员所测的不一致呢?我们询问了曾任部队某中心医院院长的钟德富主任医师。据钟主任介绍,高血压患者自己测不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上臂中点与心脏没放在同一水平
一般测量时采取坐位,双脚平放地面,背靠椅背,上臂裸露,桌椅高矮要适宜,使上臂中点位于心脏水平。如果上臂位置过高,测得的血压值就会偏低;如果上臂的位置过低,测得的血压值就会偏高。
2、测血压时水银柱打得太低
比如只打到170~180毫米水银柱,这时听诊器内无声,有可能是心律不齐患者两次心跳之间出现的较长间歇。
3、放气的速度不恰当
一般来说,放气的速度以每秒水银柱下降2~3毫米为适宜。放气太快容易使测试者反应不及,发生误差:放气太慢则使前臂淤血,造成低压读数增高。
4、测一次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准确
测量血压应反复数次,取其稳定值为实际血压。测第一次时,数值经常偏高,而第二、三次一般较稳定。应在放气后休息2分钟,再测两遍,三次读数的平均值即为测得的血压值。
5、测血压前没有静坐休息
安静的环境可使患者感到舒适放心,所以,测血压前应静坐休息10分钟。此外,每次测血压时的基本体位应相同,以利于比较。
6、每日测血压时间不固定
最好每天都在同一时间测血压,比如上午8点,这样有利于比较血压的高低,找出血压波动的规律。
在固定时间固定测量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随时测量。
7、听诊器头放的位置不正确
袖带的气囊应能包住上臂的80%,不要把袖子卷紧勒在袖带的上方。同时,每次测量前应将袖带中的气体放尽,否则血压值会越测越高。袖带下缘高于肘部1至2厘米,听诊器头不要塞在袖带下。
8、血压计放的位置不合适
血压计水银柱的上端应处于测量者眼睛的水平,以便看得准确,最好不要让被测者看到水银柱的波动情况。
下列因素可使血压值增高:
受检者上臂轻度瘫痪、疼痛、焦虑、吸烟过量、饮咖啡、饮酒、憋尿、测血压时谈话等。设备方面如气球的气门漏气、血压计的通道阻塞、检查者手凉、听诊器凉或环境寒冷。
以下因素可使血压值降低:
进餐后不久、心律不齐、休克或低血糖、肘位太高、水银不足、听诊器头压力过大。
而袖带下有薄衣袖、月经期和长期饮咖啡者一般不会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高血压病人可早起测一次血压,早、中、晚饭前饭后各测量一次,通过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找到血压最高点。在血压达到最高点前1个小时左右服用降压药,这样药物才能真正起到有效降压的作用。
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
1、血压计
家庭测血压可以选择水银桂血压计、压力表式血压计或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但是老年人或者自我测量血压者最好选择操作简单的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无论哪种血压计初次使用和使用一年后都应当与医疗单位标准的血压计进行校准。
2、时间
人体血压随时都在变化,宜在每天6至9时和17至20时这两个血压高峰时段中各测一次,每次测压3遍。一遍测压完成后静待2分钟再测,取平均值。服降压药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时测量,一般每周选一天,在早上吃药之前、服完药后3至4个小时、晚上睡觉前分别测量三次血压即可。
3、准备
测血压前半小时内避免劳累、激动、剧烈活动、吸烟、憋尿、饮浓茶或咖啡等,并避免因测量环境温度过冷导致肌肉收缩,影响测量结果。
4、姿势
因坐位相卧位所测血压值不同,左右上臂血压可有10毫米汞柱差别,每次测压宜采取同一姿势和同侧手臂;衣袖要宽松,手臂肌肉放松,手掌向上平伸,不要紧握拳头;肘部与心脏往同一水平,袖带平覆紧贴皮肤绑扎、松紧适度,下缘高于肘部1至2厘米。
5、记录
建立一个血压记录本,记录测量血压的日期、时间、测量值,以备查询。
结语:测血压可是个技术活,找到窍门之后再测不仅简单而且数据更精准。家有高血压患者的朋友,快收藏这篇文章吧~(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作者:胡龙、钟德富,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库知识百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秋季提高免疫力 谨遵8个原则11-22
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分类11-22
养生常识 长寿必知健康饮食要素11-22
息肉与癌是“近亲”11-22
中医养生学 遵循思想11-22
揭秘口水八大神奇功效11-22
夏季急救关注5方面11-22
10陋习衰老加速器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