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情绪问题,父母要掌握三个要领:首先,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让他感受到被了解和共情,而不是忽略或不理会。不然,孩子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也会对别人表现冷漠。Wendy可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因为没有办法继续玩,而感到失望。”其次,帮助孩子觉察到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他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对孩子说:“你觉得爸妈要去上班,不能和你在一起,你感到伤心,是吗?”再其次,帮助你自己和孩子有效处理和控制情绪,事先做出预防行动,避免孩子过多负面情绪和行为。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际的指导,帮助你处理孩子哭泣、发脾气、害怕和悲伤等常见情绪。
当孩子哭泣……
哭泣是婴幼儿最常用来表现负面情绪的行为,幼儿还无法充分地使用语言表达情绪,哭泣可能是他想要表达他的生气、伤心、害怕、失望或挫折,也可能是他用来控制父母或别人的手段,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权力,有种逼对方投降的意味。
父母面对孩子不停哭泣,父母容易变得烦躁不安,可能会有三种无效做法:一种是干脆就让他哭,哭累了他自然就不哭——无论孩子哭泣的原因或目的为何,父母刻意忽略或不理会,孩子感受不到爱和关怀,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另一种则是过快地屈从,经不起孩子哭闹——这样孩子容易养成习惯用哭或情绪来控制别人;还有一种就是父母用尽办法都无效时,感到无力和烦躁,转为愤怒而责骂或动手打孩子。
面对孩子哭泣,正确的做法是先拥抱孩子或保持沉默来安抚孩子情绪,并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其他小朋友不和他玩,可以和孩子说:“你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被拒绝,你感到失望和伤心。”让他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同情;接下来,鼓励孩子“你可以自己玩,或找其他小朋友”,一起解决情绪背后的需求问题。
当孩子发脾气……
父母要谨记孩子每个情绪或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动机和需求,而不是“无理取闹”。孩子发脾气和生气,大都要表达自己内在的挫折感,不能去做想做的事或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例如,被要求停止看动画片、不能买想要的玩具、不想睡觉还要听故事等。
父母要尽量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次数,如可以做好事先约定,“我们看电视只到这集结束”“这次我们到超市不买玩具,你答应,我们才一起去”“我们睡觉前讲两个故事”,孩子经常发脾气不仅会变得易怒、有攻击性,而且愤怒这样的激烈情绪也会影响身体器官及机能发育。
Wendy要让孩子知道生气是正常的情绪:“你可以生气。”接下来,和孩子一起探索他生气的真实情绪和原因为何,“因为不能买玩具,感到失望”、“因为无法将积木堆好,感到挫折”,让孩子学会更正确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进一步帮助他处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在下礼拜就可以买一个新的玩具,你可以先看看你想买什么。”“你刚才非常认真在做,你可以再尝试一次,需要的话,爸爸可以和你一起做”。
当孩子感到害怕……
对幼儿而言,许多事物都是新的,第一次接触或第一次尝试,如到陌生的地方、遇到陌生人、玩游乐设施等。感到害怕通常是表达他的担忧、焦虑、不安,也表露他需要帮助或保护。父母对某些事物的害怕反应也会传染给孩子,如对狗或猫,所以要避免自己过度的反应增加孩子的恐惧感。
父母要对孩子的害怕表现敏锐,并提供关怀和支持,避免表现出拒绝或轻视:“这有什么好怕的,真是没有用”,了解他害怕的原因,如果他的害怕是合理的,就给予支持;如果他的害怕是不合理的,帮助做出澄清和克服。例如,每当孩子看到邻家的狗走向他,就马上躲到你的身后,显示出非常害怕,你可以轻拍他的背部安抚他,告诉他:“这是王伯伯的狗,它叫Lucky,它只是要和你打招呼。”
孩子害怕时,可适当鼓励孩子去尝试,而不是过度保护,使他变得更为退缩,但也不要强迫他去尝试,这样会使他变得更为排斥和惧怕。例如,孩子不敢尝试某些游乐设施或活动,如较高的滑滑梯、荡秋千、游泳等,你可以先示范给他看,让他觉得这是安全的、有趣的;接下来,你可以陪同他一起做,再让他尝试单独去做。
当孩子感到悲伤……
会在生活当中,孩子会以悲伤的表情和行为表现内在的失望、沮丧,特别是在一些分离场合,如父母要离家上班,或在游乐场要和小朋友分别;还有一些丧失或失落的情况,如宠物死掉、亲近的家人受伤或死亡、喜爱的玩具损坏或遗失。父母常会觉得孩子的悲伤情绪过度夸张:“这有什么好哭的!”孩子的内在世界、价值观和成年人是有差异的,父母需要换位思考,给予理解和共情。
当你的孩子以悲伤来寻求你的关注和帮助时,你可以鼓励他说出来,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他的感觉如何,以及他心里的想法,并耐心地倾听和给予回应,这样能帮助孩子抒发他的悲伤情绪。对于孩子某些伤感可以做出合理澄清和保证,如当你要离家时,你可以拥抱他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去上班,会在晚上回到家,和你一起吃饭和玩游戏,妈妈也会在午餐时打电话给你。”
父母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关注,以爱和关怀表达出你的倾听、理解、共情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使孩子有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发展,同时,也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如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面对他人的情绪。你要先成为高EQ父母,才能帮助孩子成为高EQ的孩子。
单亲家庭婴儿早教不可马虎01-20
解析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01-20
正话反说 需慎用教育偏方01-20
父母的无私让孩子不懂付出01-20
放学路上 中外妈妈与宝宝聊天内容区别01-20
毁掉孩子自信心的10大杀手01-20
父母别强行纠正宝宝的左撇子01-20
3岁孩子的教育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