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英语,钢琴,绘画,如今无论是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无论孩子抑或家长,谈起课外兴趣班来都是如数家珍,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孩子们像陀螺一般终日告诉辗转于各个教育机构之间,放学对于学生们而言早已不是“解放号”,更像是下一班急匆匆赶来的地铁发出的阵阵促鸣。下面跟随作文库知识百科了解一下吧!
你问孩子,他们早已麻木,少有几个“叛逆”有少年强烈抗拒,多数学生对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已经没什么看法了,他们去补习班,就好像上学一样稀松平常。你在问家长,他们委屈却又理直气壮:“不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口号像魔咒,又像兴奋剂。家长们将培养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开外兴趣班,自家孩子比别人少学一科、晚学几月,就好像孩子吃了大亏,立马就不如别人了一样。然而就是因为家长们的普遍的这种心理,对兴趣班、课外学习补习班的热衷,反而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当大家都把兴趣班当成应试捷径的一个结果是,行情水涨船高,为了加分或者应试而学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回报。
据了解,杭州一所小学,班主任曾让孩子们填兴趣特长,一个班50个孩子,35个孩子在学钢琴。老师不得不宣布说,弹钢琴不算特长,因为“会的人太多了”。据了解,某中学2017招生,以特长生名义报名的学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钢琴十级的学生就有60多个,而按照学校的招生计划,钢琴特长生只招收一两个。问题是,经过如此惨烈厮杀进入民办中学的艺术特长生,很多人会在初中严峻的课业压力下,放弃艺术特长。家长们好像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
这种病是我们整个社会焦虑的折射,家长焦虑房子、车子、孩子,单位焦虑效益,省市焦虑GDP,而反过来,家长们将把孩子培养成成功人士作为消解这种焦虑的一大途径,他们认为一旦孩子是学习好的、特长多的,便可以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得更好,家长有错吗?家长对孩子不好吗?没有,他们只是在复杂而又焦虑的情绪中,像在迷雾里行走的人一般,努力抓住那仅仅的光亮,只能说这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的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传导蔓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不让孩子们“跑”了,更不是撺掇直接“放弃比赛”,只讲究所谓的快乐教育,我想很少有家长会放任自己的孩子于此。
那么家长要做什么?
不要让孩子跑错方向
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论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
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家长转变思想:孩子不是家长的宠物,更不是弥补人生缺憾的工具。
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教育部门,甚至社会上所有一切跟孩子有关的机构,只要考虑过,这个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不一样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就会截然不同。在这种理念之下的孩子,他走上社会以后,也才能把别人当作人。
如果能够基于这一点,孩子是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有自己感情的完整的个体,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摆正位置,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是园丁。园丁的职责是呵护浇灌,助其成长,而不是预设未来,替孩子成长。家长也是一样。最近几年,很多家长明确地告诉她,不要把孩子的分数排名告诉我,我不想知道。
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女儿在最顶尖的公办小学找不到自信,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最终她把女儿转学到了普通学校,“如今她只从事一份非常普通但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是她孝顺父母,性格开朗大方,让我很自豪。”
只要承认孩子是人,那么很多教育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多很多。比如孩子会犯错,既然是人,就会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长大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教育的机会啊。
起跑线的说法是对教育异化的结果,其实教育并不需要比出输赢,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样一个本质,所以她不存在一个输赢的问题,不存在一个你好我坏的问题,如果看清了这一点,家长还去抢跑干什么呢?对孩子没有好处啊。
让孩子照镜子有哪些好处01-18
美国妈妈育儿经 不对BB多限制01-18
宝宝生来有哪些能力?怎么训练宝宝?01-18
一岁内幼儿的手部益智游戏大全01-18
宝宝好斗怎么办?01-18
3类害羞宝宝“改造”小妙招01-18
宝宝成长的12大早教误区01-18
婴幼儿早教节目 是益智还是耽误?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