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慢”处方
在老人的世界里,一切事物的脚步都逐渐慢了下来,只有让身心适应这种节奏,才能获得健康。老年病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为此给老人开出了一张全方位的“慢”处方。
慢 药
在医疗方面,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对老人的照料应越来越“慢”。专家提出了“慢药”理念。应逐渐降低老人使用药物的剂量,也没必要让老人过于积极地做某些X光片检查,华而不实的治疗反而会增加老人的困扰。比起滥用药物,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更多的倾听和帮助,是延缓老人衰老的最好“慢药”。
专家告诉记者,过于积极的治疗的确不适合老人,这一理念在国内也被逐渐接受。以高血压为例,2014年一改过去30年的标准,认为60岁以上老人的收缩压低于150毫米汞柱即可,目前国内也开始参照这一标准。而过去,医生一直建议人们要将血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甚至让患者服用不同药物以求达标。而过度降压可能导致老人脑供血不足,继而引发脑梗等疾病。
专家认为,一方面,医生要对老人进行合理医疗;另一方面,老人自身也要具备“慢药”理念,在疾病面前,不要过于依赖药物和高科技,也切忌盲信保健品。老人大多合并多种慢性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对此,王专家建议,老人最好把所有药物拿给医生看看,进行优化配置,有些保健品、辅助药,以及互相排斥的药,能不吃就不吃,尽量服用最少的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老人对疗效的期待也要“慢”下来,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治疗和控制疾病不能太心急,服药时还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让疗效最大化。每年体检必不可少,但X光片检查一年内最好别超两次,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慢 动
年龄不断增长,老人的反应也会越来越慢,因此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都要慢下来。
起床要慢。清晨老人的心率相对较快,血压也较高,再加上血液黏度高,此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3~4倍,所以起床时要慢一点,先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几分钟,再缓缓坐起。
走路要慢。专家提醒,老人走路和行动一定要慢,否则灵活性跟不上容易跌倒,而跌倒是老人的“头号杀手”,一定要谨慎预防。老人走路不要求快,步幅更不要太大,频率放缓到每分钟60~70步即可。此外,弯腰捡东西、抬手够东西时动作也要尽量慢。
排便要慢。很多猝死都发生在卫生间,排便太急、过度用力是祸源。当人屏气排便时,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使心脑血管病患者突发脑出血、脑梗死。因此,老人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排不出来不要勉强,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使用开塞露等方法通便。排尿也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猛。排便后起身时要手扶支撑物,慢慢站起来。
慢 食
专家说,老人牙齿稀松、消化功能减退,如吃饭太快,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还不利于营养的吸收,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而充分咀嚼可让食物变成食糜,利于唾液分泌、减轻胃肠负担、促进营养物吸收。实验发现,同吃一种食物,细嚼者会比粗嚼者多吸收13%蛋白质、12%脂肪、43%纤维素。研究还发现,细嚼慢咽有助于防癌、提高脑力、保护牙齿、延缓衰老。因此,老人吃饭更应细嚼慢咽。
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要用半小时左右。专家具体指出,一口饭至少咀嚼20~30次。专家还提醒,边看电视边吃饭是个不好的习惯,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一定要专心吃饭,细细咀嚼,感受每口饭菜的味道。
慢 心
步入老年,最该修炼一颗宁静、平和的内心,只有让心慢下来,才能抱着豁达、从容、闲适的心态享受“慢生活”。
慢心首先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凡事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也不干超体力负荷的事,做事遵循适时、适度、适合原则。
其次,要控制好脾气。杨萍表示,控制不良情绪关键在于找到正确化解方法。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感觉自己快发脾气时,赶紧换个环境或在话题上打个岔,心情就会慢慢平复。
第三,说话语速要慢。张湖德说,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老人的心跳势必加快,高血压、心脏病等潜在疾病随时可能发作。所以老人应随时提醒自己说话慢点、声音小点,让自己平心静气。
最后,呼吸也要慢点。《黄帝内经》记载,呼吸放慢后,身体脉搏也会放慢,生命进程随之减缓,寿命变得更长。张湖德推荐老人做些慢呼吸锻炼,以脉搏跳动次数为依据,在一呼一吸一顿间,脉搏跳动5下为宜。即吸气时两下,呼气时两下,呼吸之间稍稍屏气,间隔一次脉搏。一呼一吸都要到头,呼与吸之间的速度要均匀,最后慢慢将浊气呼出。
熬夜族怎样预防糖尿病11-22
老人健康要避免的心态11-22
中医养脾 点穴+食疗11-22
老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11-22
中老年人如何补钙 中老年人科学补钙准则11-22
勤练健骨操 人老骨不老11-22
中年人应该怎样补钙呢11-22
老年焦虑症的表现有哪些?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