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冲突,妈妈有过激的情绪反应时,妈妈启动的并不一定是保护孩子的本能,而可能是进入了自己的人生剧本。
上周末和朋友吃饭时,青青刚被人表扬活泼、胆大、一看就是不会被欺负的孩子,第二天在淘气堡里玩时,她就被一个小她1岁的男孩给治住了。青青和几个孩子在淘气堡二楼的小房子里玩,当我不经意间瞥到她时,发现情况好像不对,赶紧凑近一点看看怎么回事。这才发现,她被一个小她1岁的男孩揪住了衣服。而青青就一直那么怔怔地看着对方,毫无反应。看到这一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点眼泪想要掉下来的感觉,随即立刻吼那个小男孩:“你干什么?你干嘛揪她衣服?放手!”小男孩松手后,我抓着女儿的手问:“宝贝,没事吧?”没想到女儿却以百倍于刚才的紧张,问我:“妈妈,你怎么了?”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教育她:“别人拽你的衣服,你可以推开他。”“可我不想那样做。”女儿的回答让我一时语塞。难道我错了?我不该那样介入?我那么冲动的反应究竟又是因为什么?
面对孩子一般性的冲突,妈妈恰当的做法是保持观察:密切关注孩子发出的信号,以及冲突是否升级到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除了要在有安全隐患时温和拉开孩子,好妈妈还会观察孩子是不是向自己发出了需求信号?比如希望妈妈帮忙,之后再根据孩子的需求介入。
上面的案例中,孩子并没有发出求助信号,也没有特别的应对问题,很明显,是妈妈自己的反应过激了。
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妈妈单方面反应过激时,是怎么回事?
妈妈需要回想一下,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时,背后的感受是什么?无力?委屈?心疼?觉得可怜?
如果有这样一个前提: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只有父母的意志,没有孩子的意志,所以我们小时候大多体验到的都是无助、委屈,那么,一旦长大并且成为妈妈后,看到孩子“受欺负”,妈妈内在的小孩就会被激活,于是时空瞬间转换,她看到的和听到的很可能已经不在当下,而是立刻进入童年剧本,她有一种内在小我在无助、委屈中呐喊的感觉。现在,她已经有能力反击了,于是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由于深陷“剧本”,她根本无力留意到眼前这个孩子的需要。
当再次遇到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妈妈应该怎么做?
1.分辨自己干预的冲动,是妈妈保护孩子的直觉,还是进入了自己的剧本。
“直觉”和“剧本”并不是很好区分。孩子在冲突中处于弱势位置,妈妈很想去保护,有可能是接受到了“孩子需要我”的信号后的直觉,也可能是激活了童年剧本。其中一个分辨方法是:前者的感觉重心在腹部,虽然有强烈的直觉,但整个人的感受、感知能力仍然是开放的。而后者回到剧本的情况是,时空已经扭曲,我们根本没在留意眼前、当下发生的事情,我们感觉到血液往上涌,所有能量都集中在头部。
出于直觉,对危险情况的判断,血不是往脑袋冲的,而是保持在躯干。好比我们发现身边有一只野兽,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收紧身体肌肉,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如果血往脑袋冲,人就晕了,还怎么逃跑?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发生冲突,感觉很焦虑时,试一试把注意力、重心放到躯干上,看一看焦虑还在吗?当我们的觉察力苏醒的时候,再去判断一下:是孩子真的向我们发出的求助信号?还是,声音来自我们自己?
2.不断提醒自己回到当下。
只要做好单纯的觉察,让自己回到当下就好。不仅要觉察眼前的孩子需不需要我们,同时要对内在小我的无助感和各种情绪有觉察。当情绪升起时,也需要我们没有评判地呵护它。
这是一项长期的练习,不光是在孩子和别人起冲突时,在与孩子有关、无关的各种事情上,觉察眼前自己和别人的需求是什么。觉察有没有血液往上涌动,如果有,就提示自己:你已经不在当下了,你进入了一个过去的剧本。
3.允许孩子做出自己的应对选择。
有的人被拽着衣服,可能一个拳头就挥过去,但有的人觉得不一定要打对方。尤其是一些得到爱比较多的孩子,在和小朋友交往时,他们通常是更宽容的那个,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小一些或者稍微病态一点的孩子时。
不管是被人推了一把,还是被抢玩具,假设排除孩子在家有随意被攻击、被打压、被剥夺东西的情况,健康的孩子是可以找到很多种不回击的、更灵活的应对方法的。比如,和对方商量,或者暂时不和对方玩了。
总之,这是孩子自己的体验,他做出自己认为OK的、让自己舒服的反应最重要。要做的只是,在一旁,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提供恰当的援助。如果发现孩子求助困难,我们可以反省,以往哪些时候我们没有收到或者否认了孩子的求助。试着重新告诉孩子,妈妈是愿意回应你的需要的。
10大错误的育儿方式 你中招了吗?11-21
孩子没规矩 家长有法宝11-21
亲子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11-21
请不要总跟孩子说这5句话11-21
孩子常耍的4种类型的“小聪明”11-21
教育孩子最有效率的10大法则11-21
如何让孩子在亲朋好友家表现得有教养11-21
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智慧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