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母婴 > 早期教育 > 家有宝宝爱告状 妈妈来支招

家有宝宝爱告状 妈妈来支招

更新时间:2025-01-20 04:40:54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告状几乎成为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每次告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原因,所以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丁丁午睡的时候和豆豆说话!”

  “老师,彤彤说不跟我玩。”

  “老师……”

  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家族里很多当老师的,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自己一直有“亲戚”老师,有了这层关系,总觉得跟老师更亲近一些,于是我常常肆无忌惮地跟“亲戚”老师告状,那会老师并没有阻止我这种行为,甚至还对此表示赞赏,当然,在小朋友圈里,我被排挤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为自己小时候拥有过这样的烦恼,所以自从自己当老师、做妈妈后,就一直很注重这个问题,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学生因为这样的问题被排挤,更不希望自己成为助长告状的老师。

  爱告状的背后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告状几乎成为必然会出现的一个过程。每次告状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原因,所以我们家长应该视情况而定,究其原因,对症下药,适当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原因一 月龄小,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记得可可1岁多的时候,告状频率要高一些。比如哥哥抢了她的玩具、哥哥打了她等,这是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行为技能相对较弱,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许在大人看来,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那里往往被看作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承受的压力,进而成为他们遭遇消极情绪的源头。

  可可妈支招

  这时候,我们不但要照顾孩子的情绪,还要引导他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父母是她坚强的后盾。所以每次见可可哭哭啼啼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一般会先拥她入怀,接纳她的消极情绪,给她关爱。等她哭完后让她复述事情的经过,引导她主动跟哥哥用语言交涉,如果是哥哥抢了玩具,我就跟她说:“你可以告诉哥哥,玩具我还要玩,请你还给我。”一开始我们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们用语言沟通,遇到强势霸道的对手,父母可以出面告诉孩子是与非,帮助孩子慢慢建立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原因二 想让大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

  孩子两三岁后,慢慢会有另外一种“告状”。比如“妈妈,哥哥吃饭老是到处跑,我都不会。”“老师,XX上课还在讲话,我都不会。”此类种种,不胜枚举,庆幸的是孩子都特别天真可爱,他们通常都当着对方的面告这种状,而作为家长或者老师,这时候的注意力不仅仅要放在告状的孩子身上,还要留意被告状孩子的情绪。

  可可妈支招

  肯定行为。我们要把这一行为定位为“是非判断行为”,而不是告状行为。比如:“对的,吃饭的时候需要坐在餐桌前,吃完的才能离开。”

  注意自己的态度。成人的态度将有可能把“告状”推向正向或者反向。见到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行为,比如孩子告状说谁谁吃饭到处跑的时候,家长会说“你很棒!你会乖乖吃饭,XX太不乖了,还到处跑,没礼貌!”这样就很容易将孩子的告状带到另一种心理扭曲层面。

  顾及到被告状孩子的情绪。被告状的人常常会因此排挤告状的人。我通常会说:“哥哥不知道吃饭要坐在位置上吃,现在他知道了,就会吃完再走哦!”然后转头跟可可说:“如果哥哥下次忘记了,你记得提醒哥哥好吗?”这样不但尊重被告状的,也让告状的孩子明白再遇到此类情况的处理方式,而且也肯定了告状孩子的是非判断!

  闺蜜小结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初的爱告状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大人对于孩子实事求是的告状要认真对待,及时予以正确处理,当然更重要的是强化孩子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淡化其“告状意识”乃至依赖心理。

  虽然我们都不提倡告状行为,但仍不可片面地对孩子的“告状”不置可否,不仅会使一些有害问题无法及时解决,还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但如果鼓励他们的告状行为则会使其他孩子争相效仿,以致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孩子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态,导致其人格的畸形发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错了状,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及时对他进行提醒、帮助和纠正。

家有宝宝爱告状 妈妈来支招相关文章:

如何让宝宝变得更勤快?01-20

培养宝宝爱看书的好习惯01-20

如何让1岁宝宝手眼更协调01-20

心理问题是青少年健康杀手01-20

玩具也可以是孩子启蒙老师01-20

培养小小音乐家,细节要抓牢01-20

妈妈如何让宝宝心灵手巧01-20

假期保持幼儿园的良好习惯01-20